正文 第22章 思路要時時創新(6)(3 / 3)

他想,在這些課題中,我可以解決的課題是什麼?研究大腦一定很神秘,從卵到人的變化也非常有意思,查明致癌原因意義也十分重大。不過研究這些課題必須和其他醫生合作,自己一人是無法承擔的。隻有體內能量的生成機製這個課題可以自己一人從事。

米切爾總算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研究課題。於是他又去查有關文獻,了解該課題在世界科研前沿的最新動向。結果他了解到以下情況:人類攝人的米和麵包到體內後逐漸產生變化,最後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在變化過程中,作為熱釋放出來的能量,其大部分都貯藏在ATP這種磷酸化合物中。這種磷酸化合物又是怎樣生成的呢?似乎許多研究人員都在追尋這一答案。

他們普遍認為,磷酸化合物生成的時候,肯定要經過一個中間物質x。他們正全力尋找這個中間物質。另一方麵,神經生理學領域卻發現,細胞膜上有鈉泵機製。鈉泵利用磷酸化合物發生變化時產生的能量,將細胞內的鈉離子轉移到細胞外,將細胞外的鉀離子攝取到細胞內,使細胞內始終保持一種平衡的離子組合。

米切爾沒有做實驗,隻是在腦子裏反複地思索:許多人都在查找這個中間物質,化學我不在行,又缺少實驗經驗,無論從身體狀況還是從技術上說,我都沒有條件去發現這個中間物質。要戰勝他們,必須想出一個他們還未發現的方法來。

一天,他像平時一樣,踱到研究室頂棚上吊著的木製風扇下麵,呆呆地想起來。也許他眼前出現了荷蘭風車的景象吧,總之,他突然來了靈感:細胞膜上的鈉泵利用ATP這種磷酸化合物的能量,將細胞內的鈉離子轉移到細胞外。如果水中的氫離子代替鈉離子通過鈉泵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大概鈉泵會往反方向轉吧。鈉泵如果往反方向轉,不就可以產生能量,形成ATP了嗎?

消耗電能,轉動電風扇,使空氣流動,產生風。另一方麵,風又可以帶動風車,風車又產生電能,電風扇和風車的關係與米切爾的設想是同樣的道理。

他的結論是:食物的營養成分被一路分解下去,最後與氧結合,變成水和二氧化碳,使水成分中的氫離子被轉移到膜外,當它再次轉移到膜內時,就會使鈉泵發生逆轉,同時生成磷酸化合物,也就是體內能量的根本ATP。

1961年,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設想。發表後,他盼望著有誰對自己的設想感興趣,然而卻沒有出現任何反響。

在大學當實驗助手的合同已經到期,如果不能升為助教,就不得不離開大學。在大學這幾年,他隻是拚命思索,沒做過什麼實驗,手邊隻有《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那篇論文。他也曾把這篇論文提交給大學,希望得到助教的職稱,但大學以“該論文缺乏實驗上的支持,空想成分大”為由,退了回來。這時,他已經40歲了,失去大學工作後也無法到私人企業去就職了。

他不願意再去求人,於是回到農村,把自己悶在父母留下的幾間房子裏。他把放東西的小屋改造了一下,建成了自己的“研究所”。他一心想通過實驗來證明“ATP是鈉泵逆轉時產生”的設想。

他知道自己沒有實驗經驗,於是雇了一名助手幫他做實驗,並且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實驗證據。他在學會發表了論文,但是,由於他的證明是間接性的,學會方麵的反應很冷淡。

米切爾把學會的冷落埋在心裏。不過,此時世界權威人士關於中間物質的研究已陷入停滯狀態。有人認為ATP的中間物質x,隻是一個想像中的物質;也有人在植物光合實驗中驗證了米切爾的理論,認為他的理論是正確的。終於,日本的K博士從細胞膜上成功地提取了合成ATP的酶。這種酶突起在膜的表麵,當氫離子通過時,它促成了ATP的合成。總之,K博士用看得見的物質證實了米切爾的理論。結果,被人們稱為怪人的米切爾於197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米切爾為什麼能獲諾貝爾獎呢?不動手,總在那裏沉思默想的人很多。但他們為什麼沒有獲諾貝爾獎呢?米切爾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選擇了生命科學中重要課題中的一個,並且使用了與許多同時研究這一課題的人們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的思維不僅涉及了生物化學領域,還涉及了神經生理學領域。從不同領域的角度去思考,才提出逆轉的設想。他毫不理會來自社會的冷落,也不盲目跟著權威的中間物質說跑,而是堅信自己設想的正確性,這一切給他帶來了諾貝爾獎。

如果你現在也能做到身處逆境不氣餒,沿著自己選擇好的道路勇往直前,那麼,你同樣能夠收獲成功,創造奇跡。

財富就在你腦裏

財富就裝在你的腦子裏,隻要你肯去發掘,它便會像泉水一樣的不停地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