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既然不能取消從眾心理,那麼就要學會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心理的積極因素,而且盡可能避免它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那麼如何避免“從眾心理”的消極影響呢?
首先要培養抵抗這種影響的能力。
我們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麵對各種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對經過獨立思考後比較成熟的見解要敢於堅持,能夠自覺抵製某些錯誤的思想以及別人言行的誘惑。並且能夠對自身力量作出準確的認識和充分的估計。
我們還應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形色色經驗麵前,要能夠洞察它們的正確性。能夠用自己獨立思考得來的結果,來決定一件事該不該做,該怎樣做。能夠避免以自己喜好來作為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非標準,在辨別是非時能夠客觀公正,並且敢於同謬誤做鬥爭。
我們還需要有堅強的意誌力,世界紛繁複雜,在各種誘惑麵前,我們必須有堅強的意誌力,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傳統的習慣或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更不能輕易動搖自己正確的判斷,或者放棄自己的觀點。還應該能抵製住享受心理的誤導,因為隨大流就意味著不用承擔開拓的艱辛。
其次要堅持做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由於怕受到群體的疏遠,或者是為了表明自己歸屬於群體的願望,在某些群體的壓力下,很多人選擇了屈從於這個群體的心理。我們要抵製從眾心理的消極影響。首先要能夠承受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壓力。
過度地從眾,會導致我們選擇上的盲從和性格上的怯懦,不敢當眾發言,更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沒有勇氣承擔責任,更沒有想過“敢為天下先”;麵對矛盾和困難,不是逃避就是退縮,做不到迎難而上。等走到生命的終點時,收獲的隻是平庸。所以,我們要敢於表現自己,不能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們可以成為第二個,就是在這個展現自我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地走上了自己的路。
很多成功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那麼,塑造自己完美的性格就格外重要。在塑造自己個性的過程中,做自己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為個性象征著自信心、突破力和創新力,它重在展現自我的獨一無二,而不是強調與他人的統一。隻有在“同”的大環境中求個性的“異”,才能在路旁邊的路上比他人先一步到達終點。正是做自己賦予了我們積極進取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當我們能夠從“從眾心理”的牽引下掙脫出來,能夠抵製這種心理帶給我們的負麵影響時,我們就找到了大路旁邊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一直生活在眾勢的陰影下,我們必然會失去自己的判斷標準,進而迷失自我的獨特價值。隻有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才能用獨立的思想在人生路上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跡。隻有跳出從眾的群體意識,才可能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很多時候,路的旁邊也是路,不妨做一隻立於雞群的鶴,走一下路邊的“路”,說不準就是這個選擇,我們就能跨越“從眾”的矮牆,而成就一個卓越的人生。
模仿是創新的根基
模仿是孕育創新的溫床,模仿是創新的根基,模仿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安全而高效的捷徑。
有一種叫做虎天牛的昆蟲,它的樣子與我們熟悉的普通天牛完全不同,無論是大小、形狀、色彩甚至是神態,它都像一隻胡蜂。那麼虎天牛為什麼會像胡蜂呢?原來,胡蜂有一樣令別的動物害怕的武器,那就是它尖利的毒針,如果誰被毒針刺到的話,不但極其痛苦,還有生命之憂。因此,不僅是各種動物,即使是人類,對胡蜂也是怯而遠之。而虎天牛就不同了,它在自然界中並不是什麼厲害角色。更沒有保護自己的武器,於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虎天牛不惜改變自己的外觀,拉大旗作虎皮,模仿胡蜂。當它披著類似胡蜂的外衣在天空中悠哉遊哉時,其他的動物都避之不及,誰還敢往槍口上撞呢?
虎天牛模仿胡蜂的這種行為,在生物學上稱為擬態,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擬態的動物一般都模仿自己天敵的克星,以此來保護自己,比如蠅類和蛾類模仿蜜蜂和黃蜂,可逃避鳥類的捕食;還有的動物模仿另一種動物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比如寄生鳥類(如杜鵑)的卵精確模擬寄主鳥類的卵,可大大增加寄生的成功率。
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人類從動物的擬態生存法則中受到了重大啟示,那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模仿成功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提倡創新,卻很少有人讚同模仿,這是對模仿認識的偏差,實際上,模仿也是和創新一樣重要。
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部分,成功者處事行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做法,都是模仿別人得來的。我們民族重視了幾千年的學習,實質上就是一種模仿。模仿是孕育創新的溫床,模仿是創新的根基;不懂得模仿,也肯定不懂得創新,不經曆模仿的創新是盲目!在某種意義上講,模仿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安全而高效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