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8)(3 / 3)

在某大報紙的生活版上,曾經報導過一則有趣的小新聞,那就是在台北市的泉州街頭,靠近原美國文化中心的地方,有一位賣福州幹麵的小攤販,他每天的營業時間很短,但是生意卻非常興隆。那麼這個小攤販有什麼經營秘訣呢?

這個麵攤不大,依牆而立,緊靠在一問破舊而且已廢棄房舍的牆邊,麵攤看起來很陳舊,不過與斑駁陳舊的牆壁並列而放,倒有點複古的味道,也很協調。在麵攤旁邊隻擺設三張可折疊式的小桌子,可是輕便鐵管做的圓椅子卻有很多,在整體上來看,讓人覺得麻雀雖小,卻是五髒俱全,它的特色是簡單、輕便、樸實、便於搬移等。

這個小麵攤所賣的東西並不多,就是福州幹麵與兩三種湯類而已,讓上門吃早餐的客人選擇的菜單也不多,就是隻能吃一些簡單的麵與湯。

小麵攤除了老板以外,還有老板娘和另外一名婦女幫他的忙。

從他所站的位置。與煮湯麵所需用的鍋、碗、麵、蛋、湯品、調味料等擺設位置來看,都還是很有學問的。能夠使用的煮麵湯的場地麵積不大也不多,可是每個用品所擺列位子都恰當與順手,以及如何將盛麵湯的碗,排列整齊甚至堆疊至兩層高,以便量多時盛麵湯之用,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但是卻可以讓老板在煮麵湯時的作業流程,更加順暢,快速與方便。

這個麵攤的許多特色,在別的地方是無法看到的,這也更加突顯出麵攤老板的逆向思維。譬如,他所賣的麵湯式樣簡單(化繁為簡);麵湯價廉物美(物超所值);煮麵的速度不用久等(高效率);站著端著碗吃麵的人要比坐著吃麵的人多(不占空間);吃麵的桌子少、圓板鐵椅子多(因為營業場地有限)。圓鐵椅子不是用來坐的,它是給客人用來當作小桌子放麵湯吃麵用的,善用資源);來吃麵的客人三教九流都有,但是以計程車司機較多(口味大眾化)。

老板在工作的時候非常認真與專心,除了跟老板娘就客人所點的菜單做確認與複誦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默默地安排每回的麵湯作業。工作台麵不大,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井然有序與善用空間,而快速與高效率讓他麵對早晨一批又一批湧進來的客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讓每一位客人都可享用到熱騰騰的麵湯早餐,因此在那兒吃麵可以不必久等,物美價廉,也是麵攤客源廣增的原因。

這個麵攤僅用一日之中的幾個小時,卻獲取了時間與經濟上最大的效益和產值。為了達到此目標,麵攤的老板,必須要做一些需求與滿足上的調整及突破,其所運用的方法具有許多逆向思維觀念,例如:事前的規劃、由繁化簡、時間與高效率的要求、善用有限資源、最佳的營業效益、最大的時間產值等,所以他的麵攤才經營得如此成功。

現在我們試著將他成功的地方,以逆向思維的角度來逐一分析與探討:

一、他用逆向思維的“由繁化簡”基本觀念,簡化餐點種類:他把自己的麵攤定位在屬於傳統早餐形態中的中式麵類速食站,以福州幹麵為主。荷包蛋湯為輔。他為了要充分且有效地運用三個人的工作時間與分工合作的效益,因此在麵攤上除了麵湯類之外,其他的小菜都不賣,以減少事先的準備工作量和在開市後客人點菜與計價上的麻煩。這種方式使每一位客戶的用餐時間大大縮短,無形中提高了營業效益與客人的流量,有效地提升了時間的產值。

二、他以逆向思維的創意觀念,突破了場地受限製的問題:為了要突破場地的限製,所以他以創意的觀念不去增添桌子,而改用增添鐵製圓形的椅子,讓客人用來取代桌子之不足,至於客人要把它當成椅子或是小桌子來看,那就讓客人自己去動腦筋了。

三、他以逆向思維的突破觀念,解決了對他不利的環境因素:獨特的風格、求新與求變、突破場地的限製與縮短客人用餐等候的時間等,這才是讓它得以解決種種不利因素,客源不斷的原因。這家小麵攤與眾不同的獨特性也讓它逐漸有了名氣。

以上所做的分析,正是我們逆向思維裏的原動力(需求、滿足、突破與成就感)。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家麵攤很可能並不是以這樣的方式經營,也許麵攤的老板經過無數次的學習、檢討與改進,而後才有現在的麵攤作業模式的,所以學習是增進逆向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

由這個小麵攤得到的啟示是:不論大小事情,隻要善於創新,運用多元層次的思考,不因為小事小節而怠忽它,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正所謂行行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