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4)(3 / 3)

喬治並未因自己取得的這點成功而沾沾自喜。他野心勃勃,要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把每千張1美元的紙板寄給美國洗衣工會,工會便推薦所有的會員采用他的紙板。因此,喬治有了另外一項重要的發現,給別人你所喜歡及美好的事物,你會得到更多!

縝密的思考和規劃為喬治帶來可觀的財富,他認為一段獨處的時間,是招徠財富必要的投資。

激發思維能力的三大秘訣

(1)不要忽視“理所當然”的事物

一名探險家史考特·拉夫曾說過這樣一句幽默名言:“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則不會躲入貓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聰明的貓,否則不會搜察自己的耳朵。”有時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珍貴的資料就在眼前,我們卻往往對它們視而不見。

以下所舉便是常見的“忽略理所當然的事物”的例子。如果我們對60年代到70年代間自行車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就會發現在初期階段前輪與後輪的大小是不同的,但逐漸地,前輪的直徑愈變愈大,而後輪卻愈來愈小。這是由於傳動齒輪尚未發明(還沒有人想到過),踏板直接裝設在前輪的。以致竟有前輪直徑長達15米的車型出現,是這類擴大前輪的車種發展的極致。

後來,這段曆史發生了奇妙的轉變。某些了解腳踏車結構的人尋找更優越、更安全的改良模式,於是聯想到將傳動鏈條的技術應用於後輪的轉動。第一個完成這種裝配的人便是H·J·洛遜。數年內,這種高安全性的便捷車型便廣為使用了。

(2)關注其他領域

很多卓越的創意都是創作者從自己的事業領域外找到資料,然後再輾轉運用到自己的範圍之內而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方的設計家借用畢加索和布拉克的立體派畫作,構想出槍炮所使用的迷彩;數學家約翰·佛洛伊曼分析玩撲克牌的人慣有的動機,進而開發出成為經濟模式的“遊戲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無法解讀”的美軍密碼,是以那巴赫族的語言為基礎;橄欖球教練庫努特·勒克尼在觀賞歌舞表演時,由隊伍的動態變化構思出著名的“四騎士”後衛防守戰略;布裏克林由會計學中獲得財務分析表的概念,從而設計出名為“維西卡爾容”的微電腦工業程式。湯姆斯·愛迪生為同事所作的建議的確饒有深意:“要培養經常注意是否有人正利用新鮮有趣的資料進行構思的習慣,至於要如何在自己的問題上活用新資料,則須在多方麵運用個人的獨創力。”

(3)找到更多的資料

兩度榮獲諾貝爾獎的萊那斯波林說:“獲得很多材料是得到好材料的最佳方法。”這句極富啟發性的話,最初的含義是美材難求。而更積極的詮釋則為:不論任何信息,對眼前的問題都可能會有所幫助,搜集愈廣泛,便愈接近目的地。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獲取大量的“正確答案”,即使未必全部派上用場,但請把判斷的工作交給法官執行吧,切莫因此壓抑探險家旺盛的活力。

通常,攝影工作者在重要的攝影活動中會采用大量拍攝的方式,可能30張、50張,甚至數百張或者更多。他們事先安排妥曝光、照明、濾鏡等變因,在不同的設定下大量拍攝,因為他們深知,可能隻有二三張是真正出色的作品。誠如一位攝影師,坐上一艘捕鯨船,拍下近850張照片,但其中真正令他感到滿意並樂於向朋友展示的,竟隻有11張而已。

構想出“個人電腦”這個新語彙的電腦學者阿蘭凱,就堅信搜索大量材料的價值。他表示:“即使是平時眾所公認的強人,在酒後的閑談中也會吐露,在他所找到的材料中,20個裏麵可能有19個是派不上用場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想出超越一般人的少數卓見,主要在於優異的想像力,以及材料多寡的差距。”

作為一個好的發明家,必須時時如此警惕自己:“那的確是一個方法,但並非最好的。”並繼續鍥而不舍地追求。愈不願以一而足的人,愈能夠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

到奇想中尋找靈感

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奇思異想資源。奇想其實離現實並不是太遙遠,許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1895年,美國曾組織一批科學家預測20世紀的科技發展。整整100年過去之後,人們驚愕地發現,不少由奇想而激發的重要的科技創新,如:飛機、無線電、核能、電子計算機等,幾乎全在科學家們的預測之內。因此,創新思維專家推斷說:奇想往往是一種超前的科學幻想,科學家與發明家應善於在人類的奇想中尋找靈感。

奇想之所以稱奇,大多是因為奇想含有太多的荒誕,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有關太空的奇想。

國外有家廣告創意公司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突發奇想:打算推出奇異的“太空廣告”。他們設想並計劃用火箭將一幅一英裏長的巨型廣告牌射人太空中,並繞地球運行。該公司還打算在廣告牌上安裝超大反光鏡,以便讓地球上的消費者用肉眼也能看清他們的“太空廣告”。這種史無前例的創舉,人們自然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