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藥用動、植物學的新發展(3 / 3)

明李時珍後較長一段時期,本草學沒有大的發展。這是因為《本草綱目》出版後不久,腐朽的明王朝就土崩瓦解。代之而起入主中華的是滿族奴隸主。他們一時還不能完全適應先進的漢文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在政治上閉關鎖國,在文化上大興文字獄,桎梏了學者的思想,窒息了學術的發展。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許多學者為了不招至殺身之禍,不得不鑽故紙堆,從事古籍的考據注釋工作。本草學也一樣,很多學者對以前的本草著作進行注釋、輯複、刪繁、改編等工作,但很少有創造性的作品出現。至到18世紀下半葉,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這一著作的出現,才稍稍改變了這一局麵。

趙學敏(約1719—1805)字恕軒,又字依吉,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地方官家庭。少時父親希望他能科舉成名,耀祖光宗。而讓他的弟弟學醫濟世,並為他準備了不少醫藥典籍,還特地開辟了一個藥圃。但趙學敏後來沒有走父親期望有道路。他自幼性喜讀書,對醫藥充滿興趣。父親為弟弟準備的東西,恰好他都用上了。他閱讀過很多醫藥古籍,《本草綱目拾遺》引書達600多種就說明這一點。這其中不少在當時已是秘本,像《采藥誌》、《采藥書》、《海藥秘錄》、《百草鏡》等。他善於從民間調查采訪藥學知識,並在藥圃中種植藥用植物時常加以觀察。

《本草綱目拾遺》共記載藥物921種,其中《本草綱目》沒有收的716種。在全部921種藥物中有植物藥577種,動物藥160種。在藥物的分類方麵,趙學敏也有所創新。他除依《本草綱目》將植物分為草、木、果、穀、蔬等部外,還另立花部和藤部。他認為《本草綱目》無藤部,以藤歸蔓類不合理。木本為藤,草本為蔓,不能混淆,應立藤部。他還集中各種以花知名的植物為花部。另外,他對設立“人部”的依據說法很不以為然,故在他的著作中刪掉了“人部”。

趙學敏是一個具有發展進化思想的學者。他在《本草綱目·小序》中說:“夫瀕湖之書誠博矣,然物生既久,則種類愈繁。俗尚好奇,則珍尤畢集。故丁藤陳藥,不見《本經》;吉利、寄奴,惟傳後代。禽蟲大備於思邈,湯液複補於海藏。非有繼者,誰能宏其用也。如石斛一也,今產霍山者則形小而味甘;白術一也,今出於潛者則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新變產。此而不書,過時罔識。”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指導思想,使他能在本草學的發展方麵做出大量傑出的工作。

趙學敏知識,要發展前人的工作首先要對其工作進行整理。他在其著作的第一章,首先糾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錯誤之處37條。這其中有藥性方麵的,也有藥用動植物鑒別方麵的。在本草學的發展上,他記載了大量新藥。這些新藥很多是新近從民間收集而來或從域外傳入的動植物。如山海螺(羊乳)、馬尾連(多葉唐鬆草或高原唐鬆草)、子午蓮(睡蓮)、鴉膽子、鷓鴣菜、接骨仙桃、金雞勒、東洋參、西洋參、香草等。

令人欽佩的是,趙學敏在研究本草學方麵非常嚴謹。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經常深入民間,通過調查訪問來取得第一手資料。他注重實證,不輕信文獻。藥物經過臨床證實,確有療效的他才收入書中,否則“寧以其略,不敢欺世也。”還他親自在藥圃中種植藥用植物,詳細觀察其生長情況和形態特征。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他在本草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