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到昆蟲的寄生現象。《莊子》書中,就有“焦蟆生於蚊睫”的記載。據昆蟲學家研究,“焦蟆”可能是一種寄生性的蟎類,可見我們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觀察到有一種蟎蟲會寄生在蚊蟲身上。

有一種寄生蠅,2000多年前《爾雅》一書中就已經提到,叫“蠁”,古人是在養蠶生產實踐中發現其有寄生生活的現象。晉代郭璞在為《爾雅》作注時說,“蠁”還有一個名字叫“蛹蟲”。蠁為什麼又叫“蛹蟲”呢?我們看一下宋代陸佃《埤雅》中的記載,就清蠶蛆蠅楚了。《埤雅》:“蠁,舊說:蠅於蠶身乳子,既繭化而成蛆,俗乎蠁子,入土為蠅。”這是說,蠁這種寄生蠅在蠶身上產卵,等到蠶吐絲成繭時,蠅卵便生在蠶蛹中孵化為蠅蛆蟲,俗稱之為蠁子,這種蠅蛆鑽進土中,不久就化為蠅。明代譚貞默親身觀察,不僅驗證了前人記載的正確,而且指出這種寄生蠅是在蠶體背部產卵的,所有的卵都要化為蠅蛆,吮食蠶蛹體組織,最後鑽出,入上化為成蟲(蠅)。

現在我們知道,古代人所說的蠁蟲,實際上就是多化性的蠶蛆蠅。它的幼蟲寄生於蠶體,便造成了家蠶蠅蛆病害。譚貞默曾經正確地指出,受蠶蛆蠅寄生為害的主要是夏蠶。夏蠶中有十分之七的蠶蛹有蠅蛆寄生,所以不能正常發育,隻有十分之三的蠶蛹能正常發育成熟。可見其對蠶業生產為害之烈。

雌性蠶蛆蠅在蠶體上產卵由此可以看出,郭璞之所以又把蠁叫做“蛹蟲”,是因為這種寄生蠅是蠶的主要蟲害之一,而它的幼蟲(蛆)在離開蠶體之前,多半是生活在家蠶生活史中的蛹期。所以蛹蟲有蛹中之蟲的意思。這說明我國至遲在晉代,人們就已知道蠶蛆蠅的寄生生活。

《詩經》中有“螟蛉有子,蜾贏負之”的詩句。螟蛉是青蟲,是一種昆蟲的幼蟲;蜾蠃就是細腰蜂,是蜂的一種。從詩句中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觀察到了細腰蜂有捕捉其他昆蟲幼蟲的習性。捕捉來幼蟲作什麼用呢?在先秦的著作中沒有說明。後來的學者對此有各種解釋,有的學者如漢代揚雄就認為,細腰蜂捉來死的蜾羸青蟲,便對它念咒:“像我!像我!”時間長了,死青蟲就變成了細腰蜂。後來有不少學者都相信揚雄的說法。這顯然是由於觀察不仔細,還不了解事物的本質。但是也有些學者,不相信揚雄的看法,他們通過親自考察,逐步解開了“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秘密。

公元6世紀初,陶弘景根據自己的觀察,批駁了揚雄的錯誤認識。他說,蜂的種類很多,有一種蜂,黑色,腰很細,常含泥在人的住房及器物旁邊做窠,它們在窠中產下像粟米那麼大的卵。繼而它們從草地上捕來十餘隻青蜘蛛,填滿在窠中,準備作為它們將要出生的後代的食糧。他說還有一種是鑽入蘆管中營窠的蜂,它是捕取草上的青蟲作為後代食糧的。根據這些事實,陶弘景指出,把細腰蜂捕捉青蟲說成是為了把青蟲教化成為自己的子代,這是錯誤的。

1114年,本草學家寇宗奭已經觀察到細腰蜂是將卵產在被捕捉的青蟲身上的。1582年皇甫訪在《解頤新語》一書中指出,螟蛉蟲在窠內並沒有死,但也不能活動。他還精細地觀察到,如果被獲物是蜘蛛的話,那麼蜾蠃是將卵產在蜘蛛的腹脅的中間,它和蠅蛆在蠶身上產卵是一樣的。這些觀察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古代學者對昆蟲寄生現象進行這樣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在當時世界上是少有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