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域和南方動、植物的研究(1 / 3)

西漢在經過開國至漢武帝時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後,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強盛的曆史時期。公元前138年,曆史上著名的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被匈奴西逐的大月氏。他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卻打通了西域,開辟了從長安經過寧夏、甘肅、新疆,達到中亞細亞各地的內陸大道,是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業績非常受人景仰,以致後人把從西北和國外各地傳入的許多經濟作物,說成是他的業績。

從正史中不能看出張騫確切引入何種糧食作物。但據西晉的《博物誌》等書記載,有紅蘭花、胡麻、蠶豆、葫、胡荽、苜蓿、安石榴、胡桃、胡瓜、葡萄等植物。.動物有汗血馬等。我們不必拘泥這些植物的引進是否完全為張騫帶進,但可以肯定是他通西域以後進入內地的,對我國內地的生產生活的發展和提高有重大的意義。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14年出兵嶺南以後,南方及沿海地區與中原地區及關中地區的聯係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分別派兵征服了自立為王的南越和閩越以後,不但漢王朝較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生產的發展,而且當地的生物資源也不斷傳入內地,開闊了內地學者的眼界,增添了他們的生物學知識。

從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可知,當時的京城學者已知南方的盧橘、黃甘(柑)、橙、枇杷、厚樸、楊梅、離(荔)枝等果卉。據《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破南粵後,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宮,將不少南方產的奇花異木種植在宮中。這些植物有菖蒲、山薑、甘蕉、留求子、桂、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3000餘種。這些對於人們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植物新種馴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巨大影響。

到了東漢,內地的學者對南部邊陲的動植物資源有了更多的了解。公元1世紀,伏波將軍馬援,在從交趾(越南)回來時,便從當地帶回許多薏苡種子。此時,朝廷還在嶺南設有“橘官”以貢禦橘。東漢以來南方的物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意,一些旅行家和地方官員也開始對南方的奇花異果加以記載和描述,從而出現了各種“異物誌”和“異物記”之類著作。這些“誌”和“記”實際上就是對南方動、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的成果。它具有一定的植物學水平。

我國最早的一部“異物誌”是東漢楊孚作的《異物誌》。他的著作又稱《南裔異物誌》。原書已佚,散見於後世征引的內容中隻有翠鳥、鸕鶿、孔雀、橘、荔枝、龍眼等幾種動植物,文字記載簡略。他的作品是這一類型的開山之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有楊孚以後,出現了多種“異物誌”著作。如萬震的《南州異物誌》、譙周的《巴蜀異物誌》、沈瑩的《臨海異物誌》、陳祈暢的《異物誌》、薜瑩的《荊楊已南異物誌》及一些不署撰人的《異物誌》等。其中以萬震和沈瑩的著作較為著稱。

《南州異物誌》作者萬震是三國吳人,曾任丹陽太守。原著已經散佚,但多見各種史籍征引,清人有輯本。現在可見的內容還有幾十種動植物的記述。其中植物有:椰樹、甘蕉、棘竹、榕、杜芳、摩廚等。從描述的內容看,萬震經過實地考察,對植物的描述細致形象。如書中對椰樹的習性、枝葉、果實及其皮肉構造都有客觀的描寫。作者對甘蕉是這樣說的:“甘焦,草類。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葉長一丈或七八尺。廣尺餘。華大如酒杯,形色為芙蓉。莖末百餘子,大名(各)為房。根似芋魁,大者如車轂。實隨華,每華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華不俱落。此蕉有三種:一種子大如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似牛乳,味微減羊角蕉。一種蕉大如藕,長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其莖如芋。取,濩而煮之,則如絲,可紡績也。”從上麵這段描述,可以看出萬震對植物的描述是相當全麵的。他很恰當地將甘蕉歸於“草類”,“望之如樹”,“其莖如芋”。對其株大、葉長也有初步定量的描述。花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則用類比,果實(子)的數量、根的形態,以及各品種果實形狀的差異和味道的優劣,莖皮纖維的用途等都加以討論。它集中地體現了當時人們辨識植物特征的角度和方式。書中注重用途的記述,說明人們認識植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