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做人要學會忍讓(3)(1 / 3)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抑或一個家庭、一個人,隻要能自我約束,以正理、正道行事做人,則可不懼外人之詆毀、恐嚇,也能因自己的言行合乎道義而得到別人的尊重與效仿,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地使整個家庭、國度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廉正無私的氛圍,“在地則為河嶽、在天則為日月”之境界也才可以期待,待老之將至時,方不畏良心、道義之譴責,百年過後,方不被後世萬代所指責、唾罵。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丞相,曆經三朝而未遭難,實乃不易。究其因,並不是因為他三心二意,善於阿諛奉承討君王的歡心,相反,正是因為他有一心一意為國為民之心,隻是善於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此目的而已。如同“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樣,目的相同,途徑各異。

做人處事自應有其原則,不可為了利益就趨之若鶩,也不可因有了禍害而惟恐避之不及。

隋朝時的大理寺卿趙綽,就曾因隋文帝的命令不合法而拒不執行,雖險招殺身之禍,但仍因自己的一身正氣護法而終得隋文帝諒解,同時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

唐朝的魏徵以自己的剛正、忠直贏得了唐太宗的讚賞,不僅成為了唐太宗的一麵“鏡子”,亦是後世萬代人的一麵“鏡子”、一麵旗幟。

趙普是宋朝幽州人,字則平,宋太祖時官任中書令。一次他舉薦了一個人為官,可此人不合宋太祖之意,被駁了回來,沒有錄用。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仍未錄用,第三天,當趙普再次向宋太祖推薦此人時,引起了太祖的怒火,撕毀了趙普的奏折擲在地上。趙普拾起奏折回到家中修補好,第四次向宋太祖舉薦終於成功。事後證明,趙普推薦之人到任後非常稱職。

趙綽、魏徵、趙普都不以冒犯“龍顏”為懼,不畏人言,不畏死,一心一意地以國家、社稷為重,堅持自己的原則,忍受失官之憂,丟命之虞,忍受誤解、非難,守己做人處事之本,其心不惑,其行不偏,如皓月當空,氣貫長虹,方能百世流芳。

守本克欲是為職之道,亦是做人之道。無論君臣、父子、夫妻、同事、朋友之間,若“做人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處世無一段圓活的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西漢末年,皇太後王政君攬權,給王氏子弟封侯許爵,漢朝的實權均落到了王家手中,王氏家族一時間權傾朝野,一個個窮奢極欲,驕橫無比,唯有身為皇太後侄子的王莽與其他人背道而馳,沒有同流合汙。王莽的父親死得早,沒能封侯,故而王莽一直生活儉樸,刻苦勤奮地攻讀詩書,平日裏對那些紈絝子弟避讓疏遠,隻與名士們交往,不僅待人謙和恭敬,行事更是小心謹慎,圓滑機巧,對待長輩們也是溫馴孝敬。侍湯奉藥、噓寒問暖,全無怨恨之言、驕奢之氣,遍獲美譽的王莽,以致被世人奉為道德的典範。不久,封侯的王莽便成為了平輩王家子弟中最顯赫的一人。

仕途上一帆風順的王莽越發的小心謹慎了,盡其所有地網羅天下名士,這些投奔他的賓客們又成了王莽的“活廣告”,一傳十,十傳百,王莽的德望於是萬眾仰慕,如日中天。

為了維護自己克己奉公的美名,王莽不惜以自己的一個兒子的性命為代價,換取了“安漢公”的封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王莽又在“大義滅親”的幌子下,逼死了自己的長子,網羅罪名迫害了自己的叔父、室弟及有牽連的人數百名,鏟除異己的同時掩蓋了自己的真麵目。

漸漸地,王莽開始露出了狐狸尾巴,毒死漢平帝之後他自己做了“攝皇帝”又做“新皇帝”,將漢朝改為“新”朝,複古改製,倒行逆施,弄得人心惶惶,民怒人怨。此時,人們才明白王莽從前的一切做法,儉樸、忠孝、勤政等等隻是為了要使自己稱帝而使用的手段而已。

當民眾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攻入長安時,貪念不絕的王莽竟還手執短刀守在60萬斤黃金與無數的珍寶前不肯離去,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真心、誠心是做人的根本,忘其本,輕則招來口舌是非,失財毀名;重則有性命之憂,亡國之虞。到頭來,自己念念不忘的榮華富貴亦隻是過眼浮雲,如鏡中花、水中月般虛無縹緲,更留得一世罵名。那是多麼可悲呀。

一個人內心剛直、講究原則並不會影響其涉世時的靈活、機智、委婉、變通及情趣。縱觀曆代建功立業之人,均是善於靈活變通之人。

再以唐朝名臣魏徵為例,他雖以極言直諫、敢於觸犯龍顏而流傳千古,但實際上,魏徵除了得遇明君之外,主要還是因其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能委婉機智地處理事務,善用虛心圓轉的方式來說服君王采納自己的意見,達到自己直諫的目的。

俗話說:“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一個人隻要本本分分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真誠、仁厚之心待人,堅持原則中不失機趣,終能不懼小人、不畏權勢、不屑聲名、不恥寒貧,以安閑之心涉世,方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世間難容之事”。

把握住忍讓的限度

我們知道,有句話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忍讓也同樣如此,若是沒有了一定的度,則隻是怯懦、軟弱的表現,隻會使驕傲的人更驕傲,囂張的人更囂張。

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它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