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做人要學會忍讓(2)(2 / 3)

對待“忍”一定要慎重

人生路上風雨多,忍是必然的。

忍讓也要有一定的原則。有些事能忍,有些事不能忍。忍是一種高級的生存藝術,更是讓人生走向成功的路徑。

我們一定要慎重地對待忍。

人的一生隻有短短數十年,誰不想在這世上幹出一番事業,留下一世英名?可是這世界上的人能做事的不少,能成大業者卻微乎其微。為何會如此,因為能成事者除了要有各方麵的主客觀條件外,還必須具有過人的心理素質,忍讓便是其中之一。

孔子曾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就是說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一事的幹擾,不能忍住一星一點的小小的欲望需求,則會因此而影響全局,以至於擾亂即成的大事。

忍小謀大,就是要用遠大的眼光來看待目前的小是小非,不計一時一事的得失,排除各種幹擾,忍住各種小功利的誘惑,為實現大目標、成就大事業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忍小謀大,就是要“一忍製百辱,一靜製百動”;不因小失大,也不因大而無謂喪失信心與勇氣,由此便放棄努力,懾於市井之言,使自己的目標實現遙遙無期,終不可及。

劉邦何以能成大事、創大業呢?原因就在於他能忍,也懂得忍,忍得住個人的享樂,忍得了一時的失敗,忍得下奴仆下屬之言,也忍得個人意氣與自己身體的傷痛。

劉邦舉事之後,曾有一位長者——高陽人酈食其來為劉邦獻計獻策,可當他進來看見劉邦還在洗腳時便大聲嗬斥劉邦:“如果你真心想消滅無道暴君的話,是不應該坐著接見謀士的。”換了常人,聽見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如此無禮地同自己講話、訓斥自己,一定會勃然大怒,輕者趕出府邸,重者或許就會拿下治罪了。可劉邦非常人可比,他自有其英雄的胸襟與氣量,也有著成就大事者的良好心理素質,此時的他非但沒有惱羞成怒,反而立即起身整裝,請酈食其上座並致歉,然後虛心向酈食其求教,同時也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出兵攻打陳留,將秦國屯集的糧草劫來擴充自己的儲備,為戰爭提供了有力的軍需保障,解決了後顧之憂,這有賴於劉邦有忍耐的胸襟。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雖先於項羽入關,領10萬兵馬駐紮在灞上,但其實力遠遜於項羽,而後趕來的項羽駐紮在鴻門,有40萬兵馬,兩支兵馬相距隻有四十裏地,不用說,兵力上的懸殊加上如此接近的距離使劉邦處於危在旦夕的境地,進退維穀的劉邦是戰?是降?戰不能勝,降不甘心。此時的劉邦再次展現出了一個成大事者的膽略氣概,能屈能伸的氣節。忍,在這時又發揮出了巨大的力量。

劉邦與張良一同找到了項羽的叔叔項伯,不僅再三向他表白自己不曾有反對項羽之意,還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並請項伯為自己在項羽麵前多說些好話。翌日清早,又與張良、樊噲一同帶著百多名隨從和許多精美的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使出“以柔克剛”之法,忍氣吞聲、低聲下氣地向項羽賠禮道歉,讓酷愛麵子的項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化解了項羽怒氣的同時也緩和了與他的關係。

在這次交鋒中,劉邦表麵上是輸了麵子,送了錢財,可實際上正是由於這次的“軟弱”,使他贏得了回旋餘地與發展壯大的時間;也正是由於這次的忍讓才換來了劉邦與手下10萬軍士的安全,有了重整旗鼓的本錢與機會。難道劉邦的這一忍不值得頌揚嗎?還有可厚非之處嗎?

劉邦能成大業,並不是因為他是一位聖人,不食人間煙火,無貪戀之心,相反,據《史記》上記載,劉邦在沛縣鄉裏做亭長時亦是好酒好色之人。當他帶領兵馬進入鹹陽後,大多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將士們看見皇宮倉庫中有許多金銀珠寶,便忍不住貪婪之心,全都往自己的懷裏猛揣,此時的劉邦亦被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貌美如花的宮女們驚得目瞪口呆,挪不動步。正當他準備下令進駐阿房宮,享受瓊漿玉液美女嬌娃時,其部下樊噲一句“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富翁”以及張良的苦心勸諫使他悚然動容,幡然醒悟,馬上收起了自己的貪欲,吩咐手下封存倉庫和宮殿,並帶著將士們回到了灞上的軍營。同時還約法三章,不許將士們騷擾百姓,此舉贏得了民心,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與擁護,為他日後稱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個人的努力奮鬥,為的就是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物質享受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但當你的大目標尚未實現、你正處於攀登階段的時候,卻一定要有能忍住一些小恩小惠以及物欲的誘惑和控製自己貪念的毅力,方有成功的可能。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有時事業的得失成敗就在你的一念之間。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時,曾向韓信求救。苦苦等待的結果不是韓信發兵救援的消息,而是韓信乘機要挾要求封他為齊王的信件。氣急敗壞的劉邦正想破口大罵韓信時,卻被站在旁邊的張良、陳平阻止住了,並要他先顧全大局,解脫自身的困境後再圖地位。劉邦雖怒氣難捺,最終還是忍住了心中的怒氣,真的封韓信為齊王,並借韓信的兵力來攻打楚軍,扭轉了不利於自己的形勢,奪得了天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