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做人要有自信心(4)(1 / 3)

認識自我,這是懸在每個追求成功人生之士麵前的巨大問號。它並非是一種形而上的生存哲學問題,它關係到你具體的行動方略設計。你無法漠視或者逾越它,你必須做出相應的回答,而作為你回答質量的評價,它將決定你未來的發展成就。

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愛的能力》一書的作者艾倫·弗羅姆喜歡強調“愛自己”。你可能患有一種社會性的“疾病”,一種並非打一針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沾染上自我輕視的病毒,唯一的治療方法便是大劑量地服用“自愛藥丸”。但是,像社會中許多其他人一樣,你可能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愛自己是不對的。社會告訴我們為他人著想;教會告訴我們愛你的鄰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愛自己”。

從孩童時代起,別人就告訴你,愛你自己——盡管當時這對你是十分自然的——無異於自私和驕傲。你學會先人後己、多想別人,因為這樣才顯示出你是個“好”人。你學會自我埋沒,並且常常受到“把你的東西分給妹妹”之類的教育,至於這些東西是你的書籍還是珍愛的玩具,那都是無關緊要的。盡管媽媽或爸爸未必與他人分享他們大人的東西。你甚至會被告誡:你應當“坐在那兒別出聲”,或者“你應該守規矩”。

兒童們自然認為自己是美麗的和重要的。但等他們到了十幾歲,社會教育便在他們的思想中紮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態度,並隨著歲月流逝而越來越甚。畢竟,你不能總是愛你自己,否則,別人會怎麼看你!

當然,這些社會信息的微妙暗示本身並不帶有惡意,但它們的確束縛了個人意識。從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教會和朋友那兒,兒童們學會了這些冠冕堂皇的社會禮節——成年人之間所特有的社會禮節。除非為了取悅於大人,兒童們相互之間從不理會這些禮節。看看這些禮節吧:大人進來時要站起來;離開飯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別人沒完沒了地擰臉蛋、拍頭頂……其中的信息很明顯: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麼;別人是重要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這樣,首先產生的後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斷”,而後便是隨“禮貌”而來的許許多多的後果。這些所謂“禮貌”的清規戒律是你根據別人的評價來確定自我意識、降低自我價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這些自我懷疑和自我擯棄的定義會一直延續到你成年之後。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一個美國醫生,他以善做麵部整形手術聞名遐邇。他創造了許多奇跡,經整形把許多醜陋的人變成了漂亮的人。他發現,某些接受手術的人,雖然整形手術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說他們在手術後還是不漂亮,說手術沒什麼成效,他們自感麵貌依舊。

於是,醫生悟到這樣一條道理:美與醜,並不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麵貌如何,而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美的,他真的就會變美,如果他心裏總是嘀咕自己一定是個醜八怪,他果真就會變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臉傻相。

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變成一個美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隱隱地有此種感覺,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許多人以為,信心的有無是天生的、不變的。其實並非如此。童年時代受人喜愛的孩子,從小就感覺到自己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獲得別人的喜愛。於是他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名副其實,造就自己成為自信的人。而那些不得寵的孩子呢?人們總是訓斥他們:“你是笨蛋、窩囊廢、懶鬼,是個遊手好閑的東西!”於是他們就真的養成了這些惡劣的品質,因為人的品行基本上是取決於自信的。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為人的標準,我們常常把自己的行為同這個標準進行對照,並據此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因之,我們要使某個人變好,就應對他少加斥責,要幫助他提高自信力,修正他心目中的做人標準。如果我們想進行自我改造,進行某方麵的修養,我們就應該首先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不然,我們自我改造的全部努力便會落空。

如何消除和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成功之路上的絆腳石,克服自卑、超越自卑才能夠向著成功的未來大踏步前進。不要怕別人嘲笑,隻要你有勇氣拿得起,有勇氣去挑戰,你就會成就輝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