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織女也是婚神,其原生形態是先民的星宿崇拜。先秦時,擬人化的織女與牽牛的傳說已廣為流傳,大約到東漢時,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

相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聰明俊俏、多才多藝,在天上編織美麗的雲彩。牛郎是人間受兄嫂虐待的牧童。織女見牛郎忠厚勤勞,便下凡和他成了親。從此他倆男耕女織,相親相愛,還生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大發雷霆,把織女捉回天庭。牛郎將兩個孩子一邊一個放在籮筐裏,挑起擔子,急忙追上天去。王母娘娘見了大怒,立刻拔下頭上簪子,在空中一劃,牛郎和織女中間馬上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從此以後,夫妻兩人,隻能隔河相望,相對哭泣。後來玉帝動了惻隱之心,讓他們每年七月七日夜相會一次。這一天,各地的喜鵲成群結隊飛去,用自己的身體連成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如今,夏日的夜晚,抬起頭來還能在天空中看到那條茫茫的長河,人們叫它天河或銀河,在銀河的兩邊,還能看到明朗的織女星和牛郎星。再仔細看,還能在牛郎星的兩邊看到兩顆閃閃的小星星呢,那就是牛郎挑在籮筐裏的一雙兒女。民間素有七夕乞巧的習俗,婦女們都要在自己的庭院裏放隻供桌,陳上瓜果,焚香點燭,禮拜雙星,希望從織女和牛郎那裏乞得智慧和巧藝,這一天也就成了民間的乞巧節。乞巧節又稱為女兒節、少女節或情人節,而牛郎、織女也就被看成了象征愛情忠貞、婚姻美滿的天神。過去許多地方建有織女廟,尤以蘇州太倉的織女廟最為聞名,青年男女到織女廟去膜拜,祈求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很顯然,這個傳說以及由此形成的民間習俗,已經脫離了原始的星宿崇拜。人們依據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家庭模式,創作了牛郎織女的夫妻形象。但他們一是仙女,一是凡人,實際上代表了地位懸殊的兩個階層,而阻擋在這對戀人中間的王母,正是堅持按照“門當戶對”等傳統尺度操縱兒女婚姻的封建家長勢力的代表。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不啻是對純真愛情的歌頌;而鵲橋相會的結局設計,其實就是對婚姻自主的美好向往。為此,學者們多認為這個傳說的思想主題是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與婚姻的權利,同強大的保守勢力作不懈的鬥爭,因而在舊時的各種婚神崇拜中,又數牛、女崇拜最富有積極意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