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習俗中,“瓜瓞綿綿”是一句祝福子孫繁衍昌盛的吉祥語。

《詩經·大雅·綿》中有“綿綿”瓞,民之初生”的詩句,《集傳》解釋說:“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絕,至末而後大也。”“瓜”是大瓜,“瓞”是小瓜,綿字從帛從絲,織帛的絲當然綿綿不絕,而大大小小、綿綿不絕的瓜自然被認為是子孫後代綿延不絕的象征。《詩經》中“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的詩句,則說明兩千多年前西周的瓜蝶(瓞)童子頌歌神辭中,已經將周王朝的列祖列宗,形容為像一根藤上不斷開花結實的瓜果,代代相傳,子孫繁盛了。

瓜既然被賦予了這樣具有非凡生育能力的神秘力量,千百年來,民間便自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祈瓜得子習俗。

清末《吳友如畫寶》中有一幅“送瓜祝子”圖,附文記錄了當時漢口的送瓜習俗:

漢口每值中秋月夜,凡娶新婦之家數年不孕者,各親友相約集資作送瓜之舉,取“瓜瓞綿綿”之意也。如縉紳之家,前導用銜牌執事;如中戶人家,僅用雜錦、鑼鼓,間以細樂。其中扮有“麒麟送子”,手捧南瓜,其次有太保橋,有豆篷、瓜架、亮傘,殿以醜、旦兩人。醜挑馬子,旦挈虎子,插科打諢,次第偕行。

送瓜竟然還有這樣盛大的“儀仗”,這說明清末民間對送瓜祝子的重視程度。

又據《清稗類鈔》記載:“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婦而數年不育者,則親友必有送瓜之舉。先數日,在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不使園主知,以彩色繪人之麵目,衣服裹其瓜瓞多子花瓶上,舉年長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床,以被覆之,口中念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則須設盛宴款之,“若喜事然,婦得瓜則剖食之”。

在江蘇六合,中秋夜晚,鄉村婦女也有私取園瓜的,謂之“摸秋”,以兆生子。是又以瓜為男子性器的象征,以為一經接觸,即可懷孕生子。

更有甚者,還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據《中華風俗誌》記載,貴州一帶,有不孕婦女的親友將瓜偷來之後,給瓜穿上衣服,八仙紋蟈蟈葫蘆繪上眉目嘴臉,並且用紅綠彩綢裝飾的轎子抬著,鑼鼓喧天,熱熱鬧鬧地把瓜送至該婦女家中。受瓜人不但要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而且要將瓜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把瓜煮熟吃掉,據傳這樣就可懷孕生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