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先知,比如哥白尼,他們擁有超前的智慧和思想,而大部分的人會被大環境淹沒。
11的身份類似先知,超然於時代,即使肉體踩在地麵,靈魂也必然疏離俗世,形成旁觀者的姿態,我稱之為無意識旁觀。本質是兩種不同思想體係的對立。穿越是媒介,給與兩種思想碰撞的機會。無意識旁觀姿態下,11保持冷靜的水準遠高於一般水平,她更容易脫離矛盾衝突的主體立場,全局衡量得出最優選擇。她的憐憫不僅是物傷其類的寬容,還包括一種對群體命運的關注思考。不是我抬高11,時空錯位必然會給當事者帶來更敏銳的曆史觸覺。原住民(徐四等)和移民(11)在同一情境中構建的認知視野如二維和三維的區別,顯示出平麵和立體的巨大差異。
11融入社會的實質是是對另一體係的解構認知。她表現優秀甚至堪稱完~美,正是源於對體係本質的深刻理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她隻需牢牢立於本質之上、規則之中。類似秦文喬之流,有如跳梁小醜,種種紛繁表象,不過是檢驗11新知識熟練度和技巧性的實踐課。她辯證分析了穿越的優勢,抄襲詩詞、仿造現代商品之類不過是流於表象的手段,穿越的精髓在於現代人的思想和眼界。且不說拘於內院的姨娘太太們,就是足跡廣、地位高、閱曆多的徐四,也被時代局限。11始終堅持不從別人的眼中認識外界,堅持獨立思考,不輕易被別人誘導、不人雲亦雲、不隨意套用舊例。
元娘和徐四等等都是被大環境淹沒的人。人物性格不是憑空出現的(元娘對大太太的仿效、喬六於喬夫人的承襲)、不是單線發展的,都有一個逐漸豐富豐滿的過程,符合了人的社會性和時代特征。他們是具體環境下的具體人物,人性複雜,“好壞”的單純界定隻能對事不能對人。禮義仁孝是道德評價內容而不是評價機製,人們依據自己的立場和喜好選擇評價的立足點。徐四眼中的元娘是他個人內在的道德機製權衡之後再創造出的形象,在大太太眼裏,元娘在道德上是完善的,而在徐四眼裏,元娘功利且立場錯誤。做一個推論,元娘和徐四,假設處於事件中,要經曆如下過程:分析——決斷——行動。首先收集信息,分析事件背景、走向、意義等;其次判斷利害關係和利益傾向,製定行動方案;最後實踐,觀察成效。請注意,這個過程中並不存在道德評價機製,道德隻是作為一個可利用的內容資源存在,佐證行動的正義性或是掩蓋行動的非正義性。也就是說,在事件中道德已經不具備評價功能,而是作為事件發展合理性的支撐,被選出來說服相關人等。一旦合理性建立,行動就被認為是正義的,合乎道德的。因此元娘不會認為自己做錯,徐四也不會意識到愧疚,他們自我認同的合理性已經建立,難以打破。
從人物形象的整體性上,我認為對徐四和元娘“好壞”性質的道德評價是沒有意義的,在文本的框架內,他們都具備了合理性。用現代的觀念去評判古人的言行,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以此為依據得出對人物的道德評價,實際上就失去了公正評價的曆史立場。我們既然談人物形象,還是請還原到原始語境中去。當然,如果要評論某一行為現象,比如妻妾製度、嫡庶之別,就不存在原始語境限製了。又如在古今的比較評價中,道德絕對是評價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