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嚴格說是在看到這些簡牘以前,人們隻看到漢代的石刻文字,於是將隸書成熟期推到桓帝、靈帝以後。現在從簡牘來看,至少西漢後期漢隸已經成熟。以“陽朔五年牘”(一稱“木簽”)為例,如“五”、“二”、“史”諸字,都已經有隸書的燕尾波磔,並遵守“燕不雙飛”諸規則;且從整個木簽來禮器碑看,已無篆書的成分,屬於典型的隸書。另外,筆畫挺健、結字勻稱,美觀大方,也已具備了較高的藝術性。

漢代早期的刻石,或仍采用篆體,如《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闕銘》等;或雖屬隸書,但仍帶有若幹篆書筆意,如《五鳳刻石》;或字形比較稚拙,如《萊子侯刻石》等。真正成熟的漢碑,應從《石門頌》、特別是《乙瑛碑》算起。《乙瑛碑》係漢桓帝永興元年(153)立。此碑筆畫豐腴、結法嚴謹、波磔分明,標誌著漢碑成熟期的到來。

《禮器碑》又稱《韓敕碑》,永壽二年(156)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這是漢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筆畫之瘦勁、風神之典雅,都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清人王澍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甚至讚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八年(165)立。原在陝西華陰西嶽廟中,明嘉靖(1522~1566)年間毀於地震。此碑是漢碑中端莊典雅的代表。清人朱彝尊譽其為“漢碑第一品”。

《史晨碑》,兩麵刻,或稱史晨前、後碑。分別刻於公元168年和169年。風格略近《華山廟碑》而更秀美。可說是虛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說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則是方整、渾厚一派的傑作。《衡方碑》刻於公元168年。前人評此碑“書體寬綽”,“古健豐腴”,“從嚴整中出險峻”。

《西狹頌》又稱《李翕頌》、《惠安西表》。漢靈帝建寧四年(171)立。摩崖書。此碑在方整雄偉中有一種跌宕之趣。康有為說:“疏宕則有《西狹頌》、《孔宙》、《張壽》”。其實,“疏宕”一詞大約隻有《西狹頌》一碑可以當之無愧。

若論秀美,首推《曹全碑》。此碑立於中平二年(185)。明萬曆(1573~1620)年間出土。清萬經謂此碑“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頗為中肯。

《張遷碑》立於中平三年(186)。明初在山東出土。是漢碑晚期的代表作。筆畫豐滿、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氣度。此碑可說是漢碑的殿軍,又是漢碑的集成之作。是時天下開始大亂,不久,曹操又開始禁碑,盛極一時的建碑之風戛然而止。隸書碑刻的黃金時代也就結束了。漢碑是中國碑刻史上的第一個繁盛時代,名碑不下百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