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江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2 / 3)

江蘇省江水北調水量調節的基本現狀是立足長江,引江濟淮、濟沂,實現江、淮、沂水資源的合理調節。江蘇省江水北調水量調節全年調度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上年10月至當年2月。此階段水量調節任務為:①為湖泊和水庫蓄水保水;②補給航運用水;③盡量利用當地塘庫滿足麥田用水,不輕易動用洪澤湖等庫存水。第二階段為3~5月桃汛期。此階段水量調節任務為:做好旱澇兩手準備,在充分估計桃汛來水情況下,控製使用湖庫存水,以滿足此階段麥田用水和水稻育秧用水,並迎接水稻栽插用水高峰期的到來,在湖庫蓄水明顯不足,水位枯竭情況下,及時部署早抽江水補充。第三階段為5月下旬~6月底。這一時期農業用水進入高峰(水稻開始全麵栽插)而雨季未到(一般6月20日進入雨季),該時期水量調節任務為:利用蓄存的淮水和沂水下泄供農用,同時利用江都、淮安、泗陽、皂河等抽水站抽引江水以濟沂沭泗水之不足,並盡量擴大引江。第四階段,6月底~9月底。這一時期進入淮沂沭泗水主汛期,用水矛盾緩和,防洪排澇成為主要矛盾。此階段水量調節任務為:①嚴格控製湖庫汛限水位(洪澤湖12.5米,駱馬湖22.5米,石梁河水庫22.5米,下級湖32.5米);②把握時機攔蓄汛末尾水使各湖庫達到興利水位,視情況也要在汛期相機蓄水。

江水北調各級泵站和省屬水利樞紐,包括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送水,均由江蘇省防汛防旱指揮部或水利局統一調度,徐州市境內各站,由市負責日常調度管理。在控製調度上,實施供水工程的群體配合,多水源、多渠道統一調度,聯合運行。充分發揮河網調蓄功能,合理利用本地徑流和回歸水,實施流域、水量地區間的互相調度、調節;發揮多條引水線的互補作用。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江水北調工程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一套管理運行辦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江水北調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價製定等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運行管理方麵主要是由於地方參與管理的程度不夠和省財政包幹的經濟管理辦法造成的;而水價方麵是由於價格很低,尤其是農業水價嚴重偏離成本,造成運行機製不順,發揮不了水價的調節作用,而且還導致用水地區浪費現象嚴重。

第二節 管理經驗

江水北調實行以省統管統調的管理體製。凡跨市(地)、跨水係的主要工程和調水幹線骨幹工程均由省統一管理,由省製定年度調水計劃和水量分配方案。在全年運行過程中,特別在用水高峰期,主要調水分水閘站,如江都站、淮安站、高良澗站、二河閘、楊莊閘、鹽河閘、淮陰閘、泗陽站等,均由省直接調度。江水北調實行的“統管統調”管理體製具有以下的優點:①有利於從蘇北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對調水範圍內的各種水資源(江水、淮水、澇水和回歸水等)實行統籌兼顧的分配和調度,較合理、充分地發揮水資源的總體效益。若不如此,徐州地區和連雲港地區顯然不能得到必需的水量供應以支持其經濟的發展,而這兩個地區恰是經濟發展較快而水源缺乏的地區。②便於利用行政手段協調地區間關於水量分配和水量調度的矛盾,必要時可運用行政權威予以仲裁。由於水資源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即使在一省範圍內進行水量分配與調度,地區間的矛盾也難以避免,有時甚至是很尖銳的。江水北調係統中現行規定的“揚州地區主要使用江水,淮陰和連雲港地區主要使用經洪澤湖調蓄的淮水,徐州地區主要使用駱馬湖和下級湖的淮水和沂沭泗水”的格局和“任何情況下向連雲港供水不得小於20.0立方米/秒等一係列調度原則和規定”,都無不是在行政的幹預下並結合多年的調度經驗製定的,也必須借助行政的幹預保證實施。這表明在跨流域、跨部門水量調度和管理中,行政管理功能是有效的、必要的。③有利於從全局推進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江水北調係統從1962年開始興建,經曆40多年發展建設逐步形成如今的規模。江蘇省采用“統管統調”的管理體製,適應了工程邊建設、邊運行的發展過程,從行政上保證和推進了江水北調工程係統的建設和發展。

第三節 對東線工程的啟示

40多年來,江水北調在運行過程中,積累了不少關於建設、運行和管理方麵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可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提供借鑒。

一、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江蘇江水北調工程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條件,逐步向北推進延伸的。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為改變徐淮地區貧困麵貌,江蘇開始起步實施淮水北調,接著引水濟淮,建設江都抽水站;70年代為農業高產穩產,實現了江淮水聯合北調,江水進入洪澤湖,淮沭新河向北送水到連雲港;20世紀80年代適應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新需求,為建設商品糧基地,配合解決京杭大運河徐州到揚州段續建工程和徐州電廠建設所需水源,實現了以京杭大運河為主幹線的江水北調,蘇北段全線初通。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建設徐連經濟帶,開發灘塗,建設海上蘇東,實施了江水北調沿線部分泵站的增容改造,開挖了泰州引江河、通榆河等,進一步完善江水北調係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借鑒江水北調工程的建設經驗,逐級擴大規模,向北延伸,先建成大運河線,再開通運西線。這樣沿線群眾既可為工程做出很大貢獻,也可從中顯著受益,工程實施可以得到各方麵的支持,便於最大地發揮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