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鹹平二年(999),沿唐製複置職田,以官莊及遠年逃田充,然隻授予外任官,中朝官不再享有。其數額: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防禦、團練州三十頃,中、上刺史州二十頃,下州及軍監十五頃,邊遠小州、上縣十頃,中縣八頃,下縣七頃,轉運使、副使十頃。其中州縣長吏得百分之五十,以次官差減。仁宗慶曆三年(1043)更定守令佐職田頃畝之限:大藩府長吏二十頃,通刺八頃,判官五頃,餘並四頃。防、團、刺史州、小軍監及上、中、下縣,類此。陸田以三月底、水田以四月底、麥田以上年九月底為限,官員在限前到任者,才能享有當年的職田租入。元豐初諸路共約有職田二百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九十七畝。職田佃戶召浮客(客戶)充,每頃不得過三戶;公人及主戶不許租佃。稍後又規定,第四、第五等主戶亦可租佃。地租有實物分成租,也有實物定額租,後者日占優勢,以致北宋末年規定,職田租課並折納現錢。職田免二稅和沿納,租入全歸各外任官分享。貪官汙吏往往非法多占職田,以重租、折變侵漁佃戶,至有無田而令民納租者。

金循宋製授與外任官職田,按品秩和職事定其多寡,自正三品三十頃或二十五頃,下至從九品三頃或二頃。品同職異,所授職田有差別,如正五品刺史、知軍監使十三頃,餘官並十頃。猛安謀克、烏魯古(群牧所)官等無職田。職田每畝取粟三鬥,草一稱,初就輸於各官公字,天德二年(1150)改送官倉,按月均數,隨月俸支給。

元製,諸路、府、州、縣、錄事司官及按察司(肅政廉訪司)、轉運司官有職田,其餘並無。路以下各級地方官職田定於世祖至元三年(1337),按察司官職田定於十四年。自上路達魯花赤、總管、按察使(約正三品)十六頃,以下遞減至主簿、縣尉(正、從九品)二頃。各官職田從官田及荒閑地、戶絕地內標撥,召募佃客耕種,依鄉原例收租;將撥到頃畝、條段、四至造冊申報戶部,以後繼任官員相沿交割。江南職田初依腹裏體例給與,因荒閑地少,實得者無幾。至元二十一年改為比腹裏減半。至大二年(1309)拘收職田入官,改支祿米,自三品每年一百石依次減至七品以下四十石;四年,仍複舊製。初,前後任官交割,北方以施工布種、南方以芒種時節為限,限前歸後官,限後歸前官;皇慶元年(1312)改為按支俸月份收租入。元職田租為定額租,交納實物或折鈔,由佃戶送納各官衙門。官員多倚勢增租,如袁州路原額每畝米二鬥二升,江南湖北道三鬥,都增至六鬥,福建道廉訪司職田租更高達三石。而且不論豐歉,多是全收,並加收鬥麵、鼠耗,索要他物。各地都有勒迫附近民戶認種職田,或佃戶逃亡則令民戶包納,或未撥到職田而按應得數額攤配民戶納租的現象。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祿。後(年代不明)收職田,改為折俸鈔頒給,職田製遂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