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響應(5)(3 / 3)

這位23歲的小夥子,是華法教育會組織的第15批赴法學生中的一個。比起同齡的年輕人來說,他顯得比較成熟,因為他已在社會的大熔爐裏受到過鍛煉——曾經東渡扶桑,也曾身陷囹圄,還曾與李大釗有過交往……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他自己曾這麼說過:“在血統上我也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2]

不過,他出生在蘇北淮安。取名恩來,原意是“恩惠到來”。周恩來字翔宇,後來他常用的筆名“飛飛”也就取義於“翔宇”。至於他另一個常用筆名“伍豪”,則是他參加覺悟社時抽簽抽到五號,取了諧音為“伍豪”,而鄧穎超抽到一號,取了“逸豪”為筆名。

青年周恩來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淮安老家,隨伯父周貽賡到東北沈陽去。15歲的時候,又由於伯父調到天津工作,他也到天津求學。環境的不斷變換,使他眼界大開,而且養成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

19歲那年,周恩來從南開學校畢業,頭一回出國——到日本留學。上船時,朋友送給他一本《新青年》第3卷第4號。他在途中細看了這本雜誌,思想產生共鳴,從此,成為《新青年》的熱心讀者。他曾在日記中寫道:

晨起讀《新青年》,晚歸複讀之。對其中所持排孔、獨身、文學革命諸主義極端地讚成。[3]

日本使周恩來失望,因為當時的日本正在跟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周恩來卷入了留日學生的愛國運動。

留日兩年,21歲的周恩來終於下決心歸國。他在1919年4月回來,不久恰逢震撼中國的五四運動。周恩來在天津組織了覺悟社,成為天津學生領袖。他請李大釗到天津覺悟社講話,跟這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有了交往。

之後不久,周恩來被天津警察廳逮捕。從1920年1月29日至7月17日,將近半年的鐵窗生涯,使周恩來的思想迅速走向成熟,看透了舊中國的黑暗,決心點起一把革命的火,照亮這黑沉沉的國度。

出獄之後,他又去北京見李大釗。

最終,為了尋求真理,尋求拯救中國之路,他踏上了西去的輪船,到歐洲去……

他原本是打算去英國的。從法國到了英國,住了五個星期,還是回到了法國——法國的生活費用要便宜得多。

在法國,周恩來終於認準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之路。

1921年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這是小組成員張申府(左一)、劉清揚(左二)、周恩來(左三)以及趙光宸(左四,天津覺悟社成員)1923年在德國合影

周恩來在1922年3月致天津覺悟社諶小岑、李毅韜的信中,十分坦率地談及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

劈頭要說的便是:你們現在所主張的主義,我是十二分表同情,差不多可以說沒有什麼修正。覺悟社的信條自然是不夠用、欠明了,但老實說來,用一個Communism(以下簡作Cism)也就夠了……

總之,主義問題,我們差不多已歸一致。現在鄭重聲明一句,便是“我們當信共產主義的原理和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兩大原則,而實行的手段則當因時製宜!”……

我以前所謂“談主義,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歐洲後對於一切主義開始推求比較時的心理,而現在我已得有堅決的信心了。我認清Cism確實比你們晚。一來因為天性富於調和性,二來我求真的心又極盛,所以直遲到去年秋後才安妥了我的目標……[4]

周恩來信中所說的“Communism”,亦即共產主義。

[1]《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關於重新確定周恩來同誌入黨時間的報告》(1985年5月23日),《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