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章 教材(1 / 2)

對楊銳來,寫文章可以是極簡單的事,也可以稍稍困難一點。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腦海裏的文章拿幾篇出來,改一改發出去,或者幹脆就用原文好了。

要是不怕麻煩的話,那就可以改的多一點,加一些自己的思路進去。

這也是楊銳選擇的方式。

並不是楊銳不怕麻煩,而是不願意浪費一個大好的機會。

文章要是用在普通刊物上,楊銳寧願不去寫它。

堂堂諾獎獲得者,也沒有時間寫豆腐塊去賺豆腐錢。

讓有資格設計導彈的去賣茶葉蛋,那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大浪費——一個人若是賣半輩子的茶葉蛋,那他對社會的最大價值,或許就是有幾率生一個導彈專家。

楊銳從來沒想過要做一個態度親和的科學普及工作者,更沒有想過要寫科普文的。

麵對普羅大眾的文章,其實由普通研究水平的學者去撰寫就足夠了,或許寫的還會寫的好一些。至於大牛的科普價值,其實是針對普通研究水平的學者的,像是大牛寫的綜述,為什麼輕易就有上千的引用?那都是具有普通以上的研究水平的學者們提供的。

不過,選入教材畢竟不一樣。

中國的教材不像是外國,80年代的中國教材也不像後世,如今的教材是全國統一的模板,而且是一用多年。

像是楊銳的文章,如果明年能加入到教材中去,那全國起碼會有一代人,將閱讀他的文章,指不定會有多少人,對他的名字耳熟能詳。

這種社會聲譽,不拿白不拿來著。

就中國的環境,這種社會聲譽也隻有科學家能得到了。像是陳景潤,就可以是中國最知名的數學家,是否能算中國最知名的科學家,就看他和袁隆平誰贏了。

至於官員和作家,在教育係統中,終究是要趨於劣勢的,尤其是活著的官員和作家,宣傳起來風險太大,為智者不取。

而且,楊銳還有更進一步的思路。

寫科普文章,對學者來,與其是什麼權利,不如是一項社會責任。

少量的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付出,但是,如果多承擔一些呢?

比如,幹脆參與編寫新版的生物學課本?

對其他人來,編寫新課本大約是一項需要花費多年時間,花費大量的精力更不用了。

對楊銳來,就沒有那麼麻煩了。

而且,他還有充分的理由。

現在的生物學課本太落後了。

現代意義上的生物學,二戰以後才少量的開展起來,到80年代,依舊隻處於雛形。如果物理已趨於自圓其的化境的話,生物學大約剛點了一個黑點,偽裝它是一個圓。

然而,在物理意義上,一個點並不是一個圓。

生物學的跨越式發展,是在人體基因組計劃之後。

前基因組時代的生物學,是細胞的生物學,後基因組時代的生物學,才真正開始研究為什麼了。

所以,楊銳若是站在1世紀的學術觀點上,俯覽80年代的課本,槽點可以多的數不過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