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對東線工程的啟示
40多年來,江水北調在運行過程中,積累了不少關於建設、運行和管理方麵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可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提供借鑒。
一、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江蘇江水北調工程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條件,逐步向北推進延伸的。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為改變徐淮地區貧困麵貌,江蘇開始起步實施淮水北調,接著引水濟淮,建設江都抽水站;70年代為農業高產穩產,實現了江淮水聯合北調,江水進入洪澤湖,淮沭新河向北送水到連雲港;20世紀80年代適應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新需求,為建設商品糧基地,配合解決京杭大運河徐州到揚州段續建工程和徐州電廠建設所需水源,實現了以京杭大運河為主幹線的江水北調,蘇北段全線初通。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建設徐連經濟帶,開發灘塗,建設海上蘇東,實施了江水北調沿線部分泵站的增容改造,開挖了泰州引江河、通榆河等,進一步完善江水北調係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借鑒江水北調工程的建設經驗,逐級擴大規模,向北延伸,先建成大運河線,再開通運西線。這樣沿線群眾既可為工程做出很大貢獻,也可從中顯著受益,工程實施可以得到各方麵的支持,便於最大地發揮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聯合調度,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江水北調規劃和實施淮沭新河時,主要考慮將淮水送到調水後缺水的淮北地區。建成後在實際運行中,又多次利用淮沭新河的二河段,在沂沭河水量豐富而淮河缺水時,南調沂沭泗水入淮河。江水北調沿線泵站不少也都是綜合利用的,江水北調沿線向洪澤湖、駱馬湖灌區供水處,通過配套工程,除直接補水外,還可經過眾多支線向庫、塘、井灌區補水,實現多種水源的聯合調度。通過提前補庫、邊抽邊用、攔蓄尾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借鑒江水北調的經驗,按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通過實行多種水源的聯合調度方案動態管理,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
三、完善水價核實與計量收費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調水工程,缺水地區把缺水量指標往往定得很高,而通水以後,又批評水價過高,導致工程建設後總是達不到設計規模。這種資源浪費非常明顯。如果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繼續沿襲過去的模式,很可能成為新的閑置物。因此,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和經營管理,將按水權的理論調價,實行兩部製水價,用價格杠杆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杠杆作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借鑒江水北調的經驗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供水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將供水管理按照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變管理型為“管理—經營—服務”型,使其逐步具備獨立進行水利經營管理的職能,實現商品水的經營,減少水資源浪費,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改革供水機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從江水北調情況看,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供水體製改革任務十分緊迫而繁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建設中,應考慮如何將政府宏觀調控、各利害關係協商、水市場調節三者有機結合,以實現南水北調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優化配置,從整體上保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