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責躬:曹植在曹丕的迫害下,曾作《責躬詩》。
(7)枉:受冤屈,枉陷,《論衡·問孔》:“恒人見枉。”
(8)迥:高大。
(9)得意:領會旨意,《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0)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署風雨之序矣。”
在前兩聯中,詩人以嵇康和曹植自詡,表明了自己的冤屈。“草深難見日”,暗指唐初某些道士鼓吹排佛,以及自己被道士秦世英誣陷而唐太宗等人卻不能明察的事情。“鬆迥易來風”,喻樹大招風,暗指自己撰寫《破邪論》和《辯證論》以維護佛教,卻被道士所嫉的事情。最後一聯引《莊子》詞,抒發了自己雖遭如此困境,卻毫不低頭,依舊會堅持自己言論的心情。
敕放遷益部臨行賦詩
仆秉屈原操,不探漁父篇。
問言蓬轉者,答言直如弦。
(1)見《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下。
(2)仆秉:尊敬地承受。
(3)操:品行,德行,《漢書·張湯傳》:“雖賈人,有賢操。”
(4)漁父:指屈原的《楚辭·漁父》。
(5)蓬轉:蓬草隨風轉動,比喻多變。
法琳法師為維護佛教在唐初的地位,直言抗旨,身遭流放。臨行之際,佛教界有人傳出流言,認為唐太宗嫌惡佛教是因他所起,希望他能收回曾經頂撞太宗的話語,屈從君命。法琳悲憤,作此詩以回應。謂有些人表麵上提倡屈原的忠正操守,卻不懂得他在《漁父》中所表達的清白高潔、不與濁世同汙的精神。而一個品行如同弓弦一樣正直的人,說過的話就像射出去的箭,怎能像蓬草一樣隨風而轉呢?
辭訣友人詩
非意延非罪,離友複離親。
山川萬裏隔,方勞七尺身。
遊魂長去楚,分念獨留秦。
自匪相知者,誰憐死別人?
(1)見《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下。
(2)訣:訣別,指永無會期的生死離別,《通俗文》:“與死者辭,曰訣。”
(3)非意:惡意,指秦世英的惡意誹謗,司馬光《敘清河郡君》:“人雖以非意侵加,默而受之。”
(4)匪:《易經·比卦》:“比之匪人,”張九齡《初發曲江溪中》:“自匪常行邁,誰能知此音?”
流放之際,法琳法師預知了自己的死期,與友人賦詩訣別。此次南行,生命即將終結,卻依舊掛念著唐太宗對於宗教的政策是否平等。魂魄終歸故鄉楚地,心願卻還留在秦地長安,讀之令人垂淚。
言誌
草命如懸露,輕生類轉蓬。
所嗟明夜月,難與古人同。
(1)見《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下。
(2)懸露:懸浮的露水,比喻存在時間短促。
(3)轉蓬:隨風轉動的蓬草,此處比喻無法主宰。
(4)嗟:感歎,歎息。
如題,言以足誌,詩以足言。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生到死的過程,如同朝露日唏,又似蓬草隨風,是短促無常的。法琳法師所嗟歎的,隻是那明月依舊,聖風卻已不存的無常世事罷了。
青溪野老詩
元淑世位卑,長卿宦情寡。
二頃且營田,三錢聊飲馬。
懸峰白雲上,掛月青山下。
中心欲有言,未得忘言者。
(1)見法琳《辯正論》卷七,收於《大正藏》。
(2)題從《續古文苑》卷四。
(3)元淑:指趙壹,東漢著名辭賦家,字元淑(叔)。
(4)長卿:指司馬相如,西漢著名辭賦家,字長卿。
此詩為法琳法師在其著作《辯正論·品藻眾書篇》中假借“無名野老”所作。對於詩尾“中心欲有言,未得忘言者”一句,又假借“開士”之語對其詮釋:“夫象以表意,得意則象忘;言以顯理,入理則言息。故知以言得理,不待請而自談;假象會意,必藉機而後動。彼以無言言之,此亦無聽聽之。言其不言,理自玄會;聽無所聽,歸乎大通。所以口無擇言,故天下則之;言不虛運。故世界仰之。”
因法琳欲在自己的著作中品藻各家眾書,故借此詩首先確立“得意忘言”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