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4)(2 / 3)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出現,並且沿用至今。洪武三年(1370)又封次子朱樉為秦王,鎮守西安,同時下令在西安營建規模龐大的秦王府並擴建城池。明政權除了對西安城進行大規模的擴建以外,對曆代戰亂中遺留下來的一些長安大寺也進行了整修。此間,嚴福寺得以複興,進入了鼎盛時期。

如前文所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翠微寺易名為永慶寺,下院命名為嚴福寺。而“嚴福”之名雖然確立,在當時卻並未標誌著另一個寺院的誕生,嚴福寺的身份依然是翠微寺的附屬寺院。宋代以後,由於嚴福寺所在地為董村,人們又習慣把它稱為“董村寺”。

如北宋張禮所書《遊城南記》中曾提到:

而董村者,翠微寺下院也。

又據清代嘉慶《長安縣誌》卷二十二載:

翠微下院在縣南五十裏董邨,成通七年置。

由此得知,唐代以降,嚴福寺在曆史上一直是扮演著翠微寺下院的角色。明朝時期,南山深處的永慶寺已鮮有人至,開始沒落,而山口處的下院嚴福寺卻在洪武年間得以擴建,法事大興,翠微寺的弘法中心也隨之轉移到了下院嚴福寺。

據周文敏先生所著《長安佛寺增訂版》記載:

嚴福寺,曆史悠久,幾經興衰,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寺名自會修複,明洪武年間,寺院複興,寺分前寺和後寺,前寺為比丘道場,後寺為比丘尼道場,而前寺和後寺之名仍沿用至今,位於白石峪至皇峪溝之間的山坡是寺院的柴山,直至現在還被當地群眾呼為寺院坡。

筆者曾考察了“廟前地”、“廟後地”、“寺旮旯”、“寺院坡”等嚴福寺遺跡,“廟前”與“廟後”如今已成為耕地,寺院坡長度大約兩公裏。如果將這幾處遺跡連起來的話,麵積約有百頃。由此可見,明代嚴福寺的規模是極其宏大的。看來,明朝政權建立伊始,在擴建西安城和修複長安大寺等遺跡的政策中,包括了翠微寺的整修計劃。而考慮到上院永慶寺所處山區不便施工的因素,遂將朝廷所撥款項悉數用在了下院嚴福寺的整修上。這也印證了當地群眾“明代嚴福寺,騎馬關山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