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曾是周、秦、漢、唐等中華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曆史年代建都的地方,她是聞名世界的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二千多年的曆史歲月裏,中西文化交融彙通之地。因此,“西安勝跡冠神州,秦漢文明甲天下”,此言不虛;“大唐盛世傳四海,鍾聲鼓樂徹寰宇”,餘音不絕。
西安,曆史上是兩漢經學獨絕千古的重地;也是鴻生巨儒、文人墨客留下浩然華章的地方,這裏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天竺梵音,譯自長安者殊巨;中國佛教祖庭,八宗法脈,除天台宗台州國清寺、禪宗嵩山少林寺,六宗皆源自長安。
西安城南約20公裏處的終南山,群峰竟秀,林木蓊鬱,峰巒疊嶂,水清穀幽。其間散布著溪澗台岩,飛瀑絕崖,有著名的南五台、嘉午台、翠華山、高冠瀑布等,山泉清冽,景色秀美,不僅是絕佳的遊覽休閑勝地,還擁有獨具豐姿的自然地理風貌。2009年終南山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這在我國西北地區,尚屬首例,地質公園自然遺跡分布麵積達890平方公裏,分為:“翠華山山崩地貌”、“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岩花”、“驪山裂穀地壘構造”、“玉山島弧形花崗岩型地貌”,這五大園區,既是地質景觀,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終南山最為宏富厚重的,是其所蘊藏的巨大的佛教文化寶庫,“自古名山僧占多”,終南山也無愧於中國佛教聖山的稱謂,群山之中的寺院規模和僧眾人數在國內亦罕能匹比,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和至相寺,淨土宗祖庭香積寺,律宗祖庭淨業寺,三論宗祖庭草堂寺,以及大大小小百餘座梵刹,都分布在終南山風光旖旎的自然環境之中,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曆史地位。
人文和自然景觀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是終南佛寺的一大特色,千年古刹遍群峰,千年古木在寺中,以屬國家一級珍貴樹種,有“植物活化石”之譽的“國樹”銀杏為例:百塔寺中的古銀杏,被稱為“中國第二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經僧人加工後的果實食後,滿口餘香,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在觀音禪寺有一株唐代古銀杏,距今1400餘年,西安古木編號是0325,形質獨具世間,可以稱為“祖母樹”,一株主幹,四株子幹,百株環生幹,若一祖、四子,百孫環繞,完全可以對其進行專業確認,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此外,不能疏遺的是終南山千載延續的“隱逸”和“靜修”的“茅蓬”文化傳統,在山中結草為廬的獨修者的人數至今仍難以確定,“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其“隱士”文化,令海內外的信眾和遊人敬仰,如美國當代作家比爾·波特(中文名“赤鬆”),曾在終南群山之中親曆,探訪隱士,著《空穀幽蘭》一書,錄其見聞,轟動海內外,這種文化現象,傳達了一種獨特的悟道方式,含有超越獨覺的精神特質,成為終南山佛教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翠微寺與其下院嚴福寺,就是終南群山中享譽國中的千年古刹之一,宏濤法師的這部《翠微史略》,體例完整,考辨精詳,內容十分豐富,書中從曆史沿革到祖師傳略,由法脈源流至禪法辨析,論中外文化互動的日僧駐寺,述文物景觀與曆史傳說,收錄自唐以降關於寺院的名人詩句,采腋成裘,蔚為大觀,使人十分讚歎,披閱者自有評判,無需愚若我者贅言,改革開放以來,長安佛寺研究的成果蔚為大觀,如陝西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王亞榮研究員、西北大學佛學研究所李利安教授等主持或參與的祖庭研究,長安佛寺史誌、終南山佛寺、西安佛寺等著述有數十部之多,這些都是以佛教學者為主體的研究成果,以僧人為主體從事的寺院研究著述卻鮮見,《翠微史略》這部近13萬言的書稿,有開風氣之功,是僧界青年俊傑眾才星馳的發端,也是長安佛教研究中的又一具有標誌性的成果。
宏濤法師攜書稿至學校的研究生樓,囑餘寫一小序,這於我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先睹宏濤法師的書稿,是人生一大快事,故欣然序之。
荊三隆
2010年5月30日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