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候的確是通過自己的時間來換取他人的金錢,但是我們每時每刻也在不斷地用金錢在購買著他人的時間。其實購買服務就是購買時間,因為很多事情隻要有時間我們都可以自己去完成,但是現代社會是專業分工非常發達的社會,同樣的事情,我們自己做可能要比專業人員為我們做,耗用更多的時間,這就不符合成本核算,所以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就必須花費我們的金錢去購買他人的時間,從而延長自己的有效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過去我們的體驗可能還不太深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到來,我們對“時間就是金錢”有了越來越深的理解。所以我們要改變金錢觀念,也要改變時間觀念,沒有一個正確的時間觀念,不珍惜時問,不會料學地安排時間,我們就不可能適應金錢革命的需要。
我的一個朋友在1991年下崗,想要自己做一點生意,到大連考察了一段時間,覺得市場的確好,但是大連的房租太高,生活費用太高,所以他又回到了老家。
1995年在老家的確混不下去了,又來到了大連,發現各種費用比前兩年更高。雖然前兩年和自己一起來的人現在已經在大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自己還是不能下定決心。2002年,我的這個朋友再一次來到大連,這時1991年和他一起來的一個朋友已經有了自己的門市房,有了自己的小轎車,而當初一起來的時候,他們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在酒桌上吃飯的時候,朋友說:
“現在太晚了,要是1991年的時候留下來就好了!”如果我們老是用這種吃後悔藥的方式來處世的話,我們就永遠生活在後悔之中,我們就會把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後悔之中,而我們的事業、金錢永遠是處在社會的最低水平。其實要創業、要賺錢任何時間開始都不晚,永遠不晚1 40歲的時候我們回頭看,覺得30歲的時候幹就好了,現在都40歲了,太晚了!到50歲的時候,我們又後悔,覺得40歲的時候沒敢幹,現在真的太晚了……就這樣,時間在不知不覺之中悄悄地溜掉了,留給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少。有人曾經這樣說:“60歲之前我們用一切換取金錢,60歲以後.我們用金錢換取一切。”就是說,60歲之前,我們用自己的時間換取他人的金錢,60歲之後,我們自己已經沒有了賺錢的能力和時間,我們隻有用自己的金錢去購買他人的時間。
不要再無謂地浪費時間了,不要再猶豫徘徊,現在就開始,抓住屬於我們的每一分鍾,屬於你的時間雖然會越來越少,但是隨著時間的減少,屬於你的金錢卻越來越多。
4.從小到大才是美在一係列外部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我們片麵地將進入“500強”作為一個目標去努力,其實是拔苗助長的行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培養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知識創新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公布的資料,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跨國公司有4.4萬家,子公司有28萬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員有7000多萬人。這些跨國公司控製了世界生產總值的40% -50%、國際貿易的50% -60%、產品研究和開發的80% -90%、對外投資的90%,他們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難怪中國很多企業對“世界500強”充滿了美麗的夢想。
然而,“大有大的難處”。
泡沫越大就越容易破碎,氣球在大小適中的時候才非常美麗,當你讓它無限膨脹的時候,等待它的隻能是爆炸。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但是,後來恐龍神奇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是什麼原因使恐龍消失的如此徹底、如此幹淨?對此人們進行了種種假設。有人認為是氣候的變化,有人認為是隕石撞擊地球,有人判斷是流行病,還有人猜測可能是其它哺乳類動物吃了恐龍的蛋,等等。但是地球上的其它一些較小的動物卻頑強地活了下來,為什麼?為什麼地球上惟一龐大的動物種群從地球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什麼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卻沒有從地球上消失呢?其實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同它的龐大有最直接的原因,是它自身的龐大導致了它的滅絕。
最大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這個觀念必須要樹立。
重要的不是有多大,而是有多強。氣球吹得大了就會爆炸。曹操為了解決小舢板的顛簸,將幾百個小舢板捆綁成一個“大舢板”,但是麵對孔明的火攻,他們想要掉轉一下船頭都成為不可能。談笑間曹操的美夢就被大火燒得“檣擼灰飛煙滅”了。美國的趨勢大師棱羅對企業的大和小有這樣一句英明的論斷:“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能夠從小到大才是美。”從小做到大,為什麼能夠從小做到大,就是因為有強勁的競爭力,因為堅強、頑強、自強。
1996年底,當愛多公司胡誌標用巨額投注拿下1997年中央電視台“標王”的時候,大出風頭,這位年輕的私營企業主竟然忘乎所以地宣布了他要進軍世界500強的目標。但是,兩年後,愛多便快速地進入了病人膏肓的地步,四處求貸無門。“500強”終於成為愛多公司難以企及的圖騰。
大企業能夠依靠規模經濟獲得產品的成本優勢,這是小企業望塵莫及的。然而,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必然引起分工協作的發展,這其實就為小企業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方位。因為對生產複雜產品的企業來說,不可能使每一道工序都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它必須依靠小企業的配合、協作。所以大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真正獲得“規模經濟的”益處,就必須擺脫“大而全”的生產體製的桎梏,依賴小企業。
大企業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冗員增多,機構臃腫,信息反饋速度緩慢,管理成本提高,經濟效率降低,社會需求方向一旦發生轉變,產品的生產方向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這種風險就越大。
而且,大企業並不是適合未來競爭的最好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甚至在一些行業出現了定製服務,就是根據客戶提出的設計要求來生產產品,這就不適合規模經濟的要求。這種服務隻能為小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製約大企業發展的最嚴重的還不隻這些,最嚴重的是邊際效益遞減規律。企業規模的無限擴大,最終由於受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的影響,企業的利潤率會不斷降低,直到低於資金成本甚至是零,這時企業的形勢就開始迅速下滑,最終將企業拖跨。另外,一個企業經營的“麵”也不可能無限擴張——韓國大宇公司的總裁根本就不知道手下有多少子公司、分公司,有多少項業務。
哪怕他是一個天才,他也管理不了。
所以,對我們來說,現在還不是盲目追求“大”的時候,企業的規模不是企業追求的目標,而是發展的結果。企業在市場經濟世界的激烈競爭中,曆經風雨從小到大地不斷磨練,和國家一點點地“養大”絕不是一回事。如果我們隻是片麵地追求“大”,我們隻要把一些國有企業簡單地進行一下重組,就會有企業輕鬆地進入500強。但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世界500強中有很多是老牌的企業,如可口嗬樂公司、通用等等,也有很多是新貴,而且都是“民營企業”,有的企業它的主人都換了幾手了,但是它的生機卻依然旺盛。這一切清楚地說明,我們同國外的一些企業比起來,所差的不足企業的規模,而是社會的法律秩序、企業的運作機製、管理製度。在一係列外部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我們片麵地將進入“500強”作為一個目標去努力,其實是拔苗助長的行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培養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知識創新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種追求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翻一翻美國《財富》雜誌的時候,忽然發現我們進入了“500強”的榜中,這樣的“500強”才是真正的“500強”,靠國家壟斷、國家“養”出來的“500強”,再多也經不起大浪淘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