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品質和對醫學的革新

孫思邈(581~682)是隋唐時代的一個有名的醫生,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他比扁鵲要遲一千多年,比華佗要遲四五百年,但他的品質、鑽研學問的精神、對待病人的態度,與扁鵲和華佗都有相同的地方。

孫思邈自幼用功讀書,據說20歲的時候便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說,很有學問,因此,後來有許多著名的人,如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都來拜他做老師。隋文帝也曾經要他去做國子博士,他托病推辭了。後來唐太宗和唐高宗又曾召他到京師,給他官做,他也沒有接受。他專心致力於醫學的鑽研,替人們解除疾病的痛苦。

關於學醫,孫思邈說過:有些人,僅僅讀了三年醫書,就驕傲起來,以為自己有治好一切疾病的本領,等到治了三年病以後,才知道自己懂得的實在太少。因此,必須孜孜不倦地學習,還要弄清楚醫學的源流,絕對不能道聽途說,否則就是自己害自己。孫思邈為了學好醫學,除了非常認真的研究古代經典醫學著作、學習前代醫學家的經驗以外,還到處采集民間的單方,加以實驗和總結。

孫思邈也接受並且發揚了我國古代醫生行醫的優良道德傳統。他說:一個好醫生,給人治病,一定要拿出全付精神,絲毫不能夾雜有貪求財物的念頭。對於病人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非常愛護的精神。醫生的誌願就是為病人解除痛苦。不論貧富貴賤,也不論是否親友,都要一律對待,把病人看作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遇到危險的病症,尤其不能考慮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而躊躇不前。被請出門去替人治病的時候,不論山路怎樣難走,不論深夜還是大寒大熱的天氣,都要立刻就去。這就是孫思邈一生對待病人的可貴態度。

孫思邈治療過很多麻瘋病人。麻瘋病是一種很難治好的慢性傳染病,他為了找到治療這種病的方法,不怕傳染,親自看護病人,把各個病人的病狀和在醫療過程中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孫思邈留下了兩部重要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從這兩部有名的醫學著作裏,可以看出:他既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又有卓越的創造才能。

關於孫思邈的這兩部書,宋代的林億曾經說:這兩部書,上自有文字起,下至隋朝止,無論醫學的理論和方劑,沒有不被采納的,而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清代著名醫學家徐大椿也說:張仲景的學說到唐代發生了一個大變化。張仲景治病、論病的道理完全根據《內經》,所用的藥方,都是古代聖人相傳的藥方,並非自己創造;有時加減,也都有根據,用藥的分量也有一定的標準。所用的藥物都根據《神農本草經》,沒有一味是假借的。但是,《千金方》則並不如此,孫思邈論病的道理,不但根據《內經》,而且也根據《內經》以後的醫學家的學說,應用的方劑,除了古方以外,還應用後來的方法。所用的藥品,也並不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而同時采取雜方和單方中常用而有效的藥品;所以一種病有幾種治療方法,也有用一個方法可以治療幾種病的。這是醫學上的一個大變革。他能夠自成一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由此可見,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一個富於創造性的醫學家。

傑出的營養病學家和藥物學家

孫思邈在醫藥衛生上的重大貢獻,首先是在營養病學和藥物學方麵。

山區的人很容易患大脖子病。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這是甲狀腺腫大,致病的原因是山區人的食物中缺乏碘質。孫思邈在當時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碘質,但他已經知道這種病是由於久居山區而引起的,並且用昆布(海帶)、海藻、鹿靨、羊靨(即鹿和羊的甲狀腺)等含碘質豐富的東西,來治療這種病。

人如果缺乏維生素甲要患夜盲症,缺乏維生素乙會引起腳氣病,但這是近幾十年才知道的事。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是在公元1642年;而孫思邈早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由於他善於總結人民群眾的經驗,並且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就創造性地提出了醫治夜盲症和腳氣病的有效方法。他說:牛肝明目,肝補肝,明目。他用動物的肝髒給患夜盲症的人當藥服用,而動物的肝髒正是含有大量維生素甲的。對於腳氣病,孫思邈則用杏仁、防風、吳茱萸、蜀椒等含維生素乙很多的藥品來醫治。他並且說,用穀皮煮湯和粥吃,可以防止腳氣病,而穀皮也是含有多量維生素乙的東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