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4℃以下時熱縮冷脹導致冰從水麵上凍起嗎?(2 / 3)

在夏秋季節,陽光暴曬,海洋上溫度很高,熱空氣輕而上升,周圍的冷空氣便跑過來填補空缺,再因地球自轉,氣流十分容易急速旋轉;上升的水氣冷凝成水滴放出熱量也會加速氣流旋轉的速度。風速超過十二級時,便成了破壞力極大的台風。

[我還想知道]

台風是發生在熱帶洋麵上的一種最強烈的熱帶旋轉的氣流,也叫熱帶氣旋。

我國對台風的分類命名有三種:風力相當於6~7級,稱為熱帶低壓;風力相當於8~11級,稱為台風;風力相當於12級以上,稱為強台風。

風是海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嗎?

海中的河流學名叫海流,又叫洋流。它和陸地上的河流一樣,終年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幾百公裏寬,上萬裏長,數百米深。與陸上河流不同的是,陸上河流兩側有岸,可海流卻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流動,很難分辨出來,所以又叫它“看不見的河流”。

海流形成的原因有好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風。另外,水溫的變化、海麵的高低和地球的自轉等,都會給海流的形成和走向造成影響。

如果海流的水溫比周圍的海水溫度高,叫做暖流;相反,如果海流的水溫比周圍海水的溫度低,就叫做寒流。

科學家發現,當暖流和寒流遇到一起時,由於溫度的不同,海水會產生劇烈的攪拌,把海洋底層的營養物質攪上來,促進浮遊生物迅速繁殖。這樣,魚蝦和各種海洋動物就會從四麵八方跑來爭食,這裏便成了漁場。

另外,海流能把空氣中的氧氣送到海洋的深處,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海流還能調節氣候,把熱量帶到寒冷的地方。

[我還想知道]

南半球的海流方向與北半球相反,逆時針方向流動。

過去,航行在海洋上的船隻,經常將裝有文字記錄的瓶子投進海洋,傳遞各種信息,如曆險、愛情和秘密情報等。

海陸風的風向變化是以一天

為一個周期嗎?

在夏冬季節裏,有規律地發生相反風向變化的氣候現象是季風。

季風的風向變化是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在我國沿海一帶有以一天為一個周期的海陸風。

白天海邊陸地溫度比海洋高,形成上升氣流,海洋上的冷空氣就會吹過來,形成海風。

到了夜間,陸地很快冷卻,海洋上形成上升氣流,陸地上的冷空氣吹向海洋,形成陸風。

[我還想知道]

我國暴風最大的地方是位於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一年中有138天刮8極大風。

南極洲的風暴更多、更盛行,被稱為“暴風王國”。

高樓風是風力遇阻而形成的嗎?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氣體在管道內通過細小處時,壓力小而流速快;當氣流到管道較粗的地方時,又變得壓力大而流速慢了。當一股下降氣流進入高樓與高樓之間的狹窄空間時,流速突然加快,到達地麵後,沿狹窄的馬路、巷道橫衝直撞,遇到拐彎處,馬上猛烈旋轉起來,風力突然增大;如果遇到凹形障礙,風速會突然變小,而壓力極大,形成強烈的地麵風暴。這就是可怕的高樓風。

[我還想知道]

南極洲阿德爾地區的德尼森角是一個巨大穀地的穀口,是個名副其實的“風都城”。一年中有340天刮風暴,全年平均風速每秒194米,相當於長年刮8級風,它被稱為“世界風極”。

風速最大的世界記錄是1958年4月12日在美國東部1916米高的華盛頓山上測得的,極端最大的風速為每秒103米。

空氣托不住雲裏的水滴時

水滴就變成雨點落到地上嗎?

天空中的每朵雲裏麵都有上百萬個水滴和冰的結晶體。這些水滴都非常微小,所以它們能被雲托起來。水滴一般分布在大塊雲的底部,冰的結晶體在雲的上部。在降雨前,小水滴通過冷凝變大或通過碰撞結合在一起變成大水滴,當空氣托不住它時,就形成了降雨,小水滴變成了小雨點。

當水滴通過冷凝變大時,水蒸氣凝固成冰的結晶體,然後變成雪花,最後從雲中降落。當它們降落後,通過溫暖的空氣時,就融化成了雨點。當雨點落下時,小雨點聚集並變大,最大的雨點直徑有5毫米,但蒙蒙細雨的雨點小於05毫米。溫暖的地方會使空氣快速上升形成大的積雨雲,大積雨雲的底部充滿了水後,大水滴就作為傾盆大雨落往地麵。雨點在大塊的雲中上下跳躍時,就會變大,凝結成冰雹而下落。

[我還想知道]

一滴普通的雨點,大約由100萬個雲中的小水滴組成。雨點越大,降落的速度越快。

水蒸發可以變成水蒸氣,遇冷凝固可以變成冰。

“毫巴”是空氣壓力的單位。人們規定:每平方厘米受到1公斤的大氣壓力為“1巴”,“巴”的千分之一稱“毫巴”,一個標準大氣壓等於1013毫巴。

雨的大小是根據雨量確定的嗎?

天氣預報說有小雨,可下了一場暴雨;有時,天氣預報說是中雨,卻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的小雨。為此,我們常迷惑不解。

原來雨的大小是根據雨量確定的。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水平地麵上的雨水深度,當然,這時雨水應該沒有蒸發、滲透或流失的現象。

氣象部門規定,24小時之內雨量小於10毫米,或者在12小時內雨量小於5毫米,稱為小雨;24小時內雨量達10~25毫米,或12小時內雨量達5~15毫米,稱為中雨;24小時內雨量達25~50毫米,或12小時內雨量達15~30毫米稱為大雨;24小時內雨量達50~100毫米,或12小時內雨量超過30毫米,稱為暴雨。

[我還想知道]

天空中的雲占整個天空的十分之二以下,是晴天;雲量超過天空的十分之八,是陰天;雲量在它們之間就是多雲天氣。

最大的雨點直徑有4毫米,但蒙蒙細雨小於05毫米。

積雨雲中的電荷積累到一定量時

就會出現電閃雷鳴嗎?

形成雷雨的雲在氣象上稱積雨雲。這種雲不是單一的雲,而是由許多雲朵組成的,這種積雨雲朵,從生成到消失大約隻有40分鍾。所以雷陣雨的時間一般都較短。而長時間的雷陣雨是由於隨著積雨雲朵的消失又生成新雲朵的緣故。

積雨雲帶有大量電荷,通常上端是正電荷,下端是負電荷,這樣地麵就會感應出大量的正電荷。當雲中的電荷積累到一定量時,雲與地麵間的絕緣層就會被擊穿,產生放電火花,這就是閃電。閃電使周圍空氣突然膨脹,造成隆隆的雷聲。

[我還想知道]

積雨雲裏是一團團雲團,既有猛烈上升的暖氣流,也有強烈下降的冷氣流。當冷氣流到達地麵後,會在地麵形成一個冷高壓,與周圍的暖空氣由高壓區域迅速流向低壓區域,形成大風。當大風過後,於是便下起雨來。

雷雨雲的範圍並不大,一般在10~30公裏之間。不在它的範圍內,就沒有雨了,而雷聲的傳播範圍比雷雨雲大得多,達到50~70公裏。這樣,不在它的範圍內又能聽到雷聲的地方,就會“幹打雷不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