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貽兒時立誌造飛機(1 / 1)

陳念貽兒時立誌造飛機

陳念貽,1930年出生,北京人,我國傑出的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陳念貽的童年是在戰火紛飛中度過的。他7歲時,正逢“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當時,日本飛機天天來轟炸,爸爸媽媽帶著他躲進了防空洞。

一次,炸彈在陳念貽家不遠處炸了一個大坑,炸死了不少人。不久,日軍就占領了他的家鄉。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無奈之下,爸爸媽媽隻好帶他逃到鄉下。由於流離輾轉,全家生活越來越苦。

他問爸爸:“為什麼中國人總受外國人欺負?”

爸爸說:“因為中國人不懂科學,不會造飛機大炮,沒有武器保衛國家,所以便受人欺負。”

聽了爸爸的話,陳念貽想:長大了要做個科學家,讓中國人也會造飛機,那該有好呀!

他喜歡閱讀科學家傳記。從這些傳記中,陳念貽知道了,科學家都是刻苦用功的人。

他想:我也要用功學習!

陳念貽12歲那年,哥哥以優異的成績被輔仁大學化學係錄取了。他經常拿幾個玻璃瓶,在家裏做化學實驗。

陳念貽看著看著,就入迷了。那簡直像變魔術一樣:亮晶晶的鐵釘子,扔進瓶子中不一會兒就被水一樣的鹽酸溶化了。堅硬的鋼鐵在鹽酸中無影無蹤了,還冒出一種氣泡。將這些氣泡充進氣球裏,氣球就成了“氫氣球”,會自己飛到天上去。

明明是一瓶“紅墨水”,加了兩滴堿溶液就變成了“藍墨水”了。

在哥哥做實驗時,他也躍躍欲試,想動手做實驗。

但是,因為他太小,哥哥怕出危險,不許他動手做。

於是,陳念貽就著迷似地看化學書。

從這些書裏,他知道了化學不僅“好玩”,而且用處大得很:造飛機用的鋁和鎂,開飛機用的航空汽油,都要靠化學方法來製取。

這時,陳念貽又想起挨日本飛機轟炸的事。他立誌長大做個化學家,要煉鋁、煉鎂,並學會製造汽油。整天和神奇的化學打交道成了他的夢想。

他要為實現這個夢想而努力。就這樣,他利用課餘時間,自學了初中、高中化學課程,還學了不少化學遊戲知識。

他湊了幾個空墨水瓶和汽水瓶,向哥哥姐姐要了點硫酸,又用過年大人給的“壓歲錢”買了一點石灰、堿和幾種藥液。就這樣,他心愛的化學實驗就在煤球爐子上開始了。

他真是太高興了!

為了實驗,他想了不少土辦法:沒有石蕊試紙,就用鳳仙花、牽牛花代替。它們遇到酸、堿也能變顏色;沒有天平,就用馬糞紙、鐵絲造一個,聽說一分錢的鋁幣是一克重,所以一分錢就成了他的砝碼了;用堿加石灰再加水,可製出氫氧化鈉,裏麵加上一塊鋁幣就能製出氫氣;他還用堿加石灰製出氫氧化鈉,再加花生油煮成肥皂。

……

就這樣,陳念貽一邊看書,一邊做實驗。家裏書不夠了,星期天一清早,他就帶塊窩窩頭,到八裏以外的圖書館去看書、抄書。圖書館管理員看他愛讀書,有時還借幾本書讓他帶回家讀。

有一次,姐姐的朋友來家裏玩。她是北京大學化學係的學生。她看到陳念貽這樣喜愛化學,就帶他到北京大學化學係旁聽。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還送一些化學藥品給他做實驗。

他覺得自己真成了小“化學家”了!可是不久以後,他漸漸懂得,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化學家,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北京大學化學係圖書館有一屋子化學書,大部分是用英文、德文、日文撰寫的,中文書沒有幾本。

他不懂外文,根本沒法讀。

還有,化學中有些理論需要使用微積分,不然根本就無法學。可他不但不懂微積分,連代數、幾何還沒學好呐!

這時陳念貽才明白,不學好中學各門課程,就不能成為大學生,更不用說當化學家了!

16歲的陳念貽,下決心用一年半時間自學中學課程,然後考大學,當一個“真正的”化學係學生。17歲那年秋天,陳念貽真的考取了清華大學化學係。

經過4年苦讀,他大學畢業了,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真的研究起煉鋁來。這可是他兒時的夢想。

那時,正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紅年代,我國第一個煉鋁廠正在興建。陳念貽在老科學家指導下,為我國煉鋁廠攻克了大量的技術難題。

當我國第一個噴氣式飛機工廠順利投產的消息,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時,陳念貽感到,自己兒時的夢想真的實現了!

夢想小啟迪

興趣是發明的前提,知識是發明的老師。陳念貽從小出於對祖國的熱愛,萌發了要造飛機報效祖國的意願。隻要有遠大的目標,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