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不當“大”學士(1 / 1)

張說不當“大”學士

唐朝有位大文學家張說,字道濟,洛陽人。

在武則天時代,他應詔對策,得了乙等,做了太子校書。中宗時,他做過黃門侍郎。睿宗時,他做過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時他任中書令,後被封為燕國公。

張說前後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在位期間,他品評文苑,獎掖後進,深孚眾望。但張說為人剛正謙虛,他深知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對自己要求很嚴。

他平時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從不自滿驕傲,沾沾自喜。

玄宗皇帝認為張說學問精深,謹慎堪用,決定授予他大學士的職位。

張說聽了,便對皇帝說:“學士一職,原本沒有‘大’的稱法,是中宗帝為表示對大臣的尊寵才加了此字。臣學養膚淺,實在不敢要這一稱謂。”

他雖然知道得授此職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但因覺得名過其實,還是堅決地辭去了。

這事之後,有一次集賢院宴會,按照慣例,以官位大小定先後次序,官大的先飲。

當時張說在場。他說:“我聽說讀書人以學問論高低,沒聽過以官品定先後。在太帝、高宗時,纂修國史的有十九人,國舅長孫無忌也在其中,但他每次宴會都不肯先舉杯。長安年間,纂修《三教珠英》,那時學士也不按品級分先後。集賢院是崇儒講文的地方,我們按世俗以官位高低來區別,不免太俗。”

聽了張說的議論,大家都很讚賞,於是共同舉杯,一齊歡飲。提起張說,當時的人無不佩服他講原則,重謙讓,虛懷若穀,崇尚禮節。

夢想小啟迪

張說的謙讓固然有封建社會的明哲保身的消極思想成分,但若沒有刻苦上進的求學精神和謙虛謹慎的良好品質,他的精深的學問是不可能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