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 3)

李嘉誠在春茗茶樓做事認真勤快,老板對李嘉誠更加喜歡,而且所有他接待過的三教九流幾乎都對這位笑嗬嗬、仿佛每天都無憂無慮的夥計很喜歡。

李嘉誠到底長大了,已有了些新的想法。一旦對自己的生活能力有了新的信心,他就會多一份對未來前程的思索,內心就始終滋生著一種奮進的念頭,有著不甘人後的奮鬥精神。

示範灑水器

一天清晨上班前,李嘉誠便早早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係洽談。

眼見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眼見為實,這樣洽談起來更有說服力。果真有職員早到,還是負責日用器具的部門經理。李嘉誠很順利就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地答應經銷塑膠灑水器。

李嘉誠的機靈,由此可見一斑。同時這其中又透露出李嘉誠的誠實。他讓產品自己說話,這比一個推銷員誇誇其談地講產品的用途優點,要可信得多。李嘉誠做推銷,越做越老練,他深諳一個推銷員,在推銷產品之時,也在推銷自己,並且更應注重推銷自己。

李嘉誠有意識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他結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如俗話所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客戶,他會引薦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著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茂感恩

李嘉誠在為萬和塑膠公司推銷產品的同時,也在觀察、研究和五金相關的市場狀況。

有一年秋天,李嘉誠忽然發現了市場上一個秘密:在小水桶之類產品無人問津的時候,鐵鎖居然引起了市民們的廣泛關注。於是,李嘉誠急忙趕赴當年他供職的五金廠,將這個可以令李嘉茂起死回生的信息告訴了他。但李嘉茂擔心,改產鐵鎖以後產品再次滯銷,擺在他麵前的無疑就是更大的失敗,甚至會造成他徹底破產。

李嘉誠觀察出李嘉茂的猶豫,便詳盡分析一番,李嘉茂也覺得很有道理。次日清早,李嘉茂便親自上街進行市場調查,從上環、中環、銅鑼灣,再到灣仔和九龍半島,幾乎所有五金商店和批發站都一一看過了。

李嘉茂調查了市場後才發現,鐵鎖的銷售潛力果然相當巨大,隻是他從前根本就沒有像李嘉誠那麼細致進行思考和調研罷了。李嘉茂從心裏暗暗感佩李嘉誠精明細致的經商作風,同時也深感李嘉誠為人重友情守信義的品格難能可貴。

李嘉茂說幹就幹,隻用幾天時間,就把他的設備進行了全麵改造,依靠現有的技工力量,很快就生產出新型鐵鎖並馬上投放市場,幾天以後就收到來自市場的良性反饋。

再過一個月,少量成本換回了豐厚的回報。李嘉茂在此基礎上擴大再生產,在鐵鎖贏得民望和市場好評後再生產一係列鎖類產品,不但生產出門鎖、抽屜鎖等常規產品,而且還研製出國際上尚未普及的彈簧鎖等。

幾年來,一直產銷不暢的五金廠,正是在李嘉誠的提醒下,老樹發了新枝,從瀕臨破產的邊緣迅速起死回生。李嘉茂逢人便說:“真沒想到李嘉誠是這樣講情誼的人啊!”

李嘉誠教子

李嘉誠是個成功的商人,在做人方麵更是成功,這一切大家也都耳聞目睹。同樣他在教育兩個兒子方麵更是如此,他常對兒子說: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飯時,兩個兒子分別坐在李嘉誠的兩旁,經常性地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非常活躍,似乎總有說不完的有趣話題,而大媳婦王富信則專心吃著飯。

無論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星期一,他們一家人必須在深水灣家或去外婆家吃上一頓團圓飯,通常一家四口人,四菜一湯,吃得很清淡。這一習慣在李嘉誠創業之初到今天一直堅持著。

在眾人眼裏,李嘉誠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商業巨子,懂得如何賺大錢。但在兩個兒子的心裏,李嘉誠有另一種心靈上的追求,感覺很溫馨。

小兒子李澤楷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們生活是那樣簡單,不是說簡單就叫作非常好,而是簡單原來就是非常幸福。”

李澤钜說:“爸爸是一個很懂得用錢的人,他知道生命裏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醫療方麵,可以幫助不幸的人,他感覺更加富有。”

李嘉誠說:“1957年和1958年,我賺了很多錢,那兩年,我很快樂。”

一年後,快樂換來迷惘,他想:有了金錢,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樂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通了。“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

等到想通了金錢的意義,跳離了金錢的圈套,李嘉誠就把這一感悟教育給自己的兒子李澤钜、李澤楷。

李嘉誠14歲喪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萬苦掙出來的。於是他明白,隻有磨煉,方知做人、做事的艱辛,溫室裏的幼苗是不能夠茁壯成長的。他帶兩個孩子去看外麵的困難,讓他們去領會人生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看那一邊賣報紙一邊還在溫習功課的小女孩,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求學態度。他帶著兩個兒子,從身邊大眾身上去接受、領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該如何去做人。

令人尊敬的人

李嘉誠馳騁商界,是從生產塑膠花開始的。當初,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為確證李嘉誠有供貨能力,外商提出須有富裕的廠家作擔保。李嘉誠白手起家,沒有背景,他跑了幾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沒人願意為他作擔保。無奈之下,李嘉誠隻得對外商如實相告。

李嘉誠的誠實感動了對方,外商對他說:“從你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經營之本,不必用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合約吧。”沒想到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對外商說:“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之至!可是,因為資金有限得很,一時無法完成您這麼多的訂貨。所以,我還是很遺憾地不能與你簽約。”

李嘉誠這番實話實說使外商內心大受震動,他沒想到,在“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說法為人們廣泛接受時,竟然還有這樣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誠實商人。於是,外商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他也要與這位具有罕見誠實品德的人合作一回。李嘉誠值得他破一次例,他對李嘉誠說:“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賴之人。為此,我預付貨款,以便為你擴大生產提供資金。”

外商的鼎力相助,使得李嘉誠既擴大了生產規模,又拓寬了銷路,李嘉誠由此發展成為塑膠花大王。

也是在李嘉誠創業初期,他因資金不足,隻雇用了一些經過短暫培訓的工人進行生產。結果,產品的質量極為粗劣,很多客戶前來退貨,要求賠償;原料商聞訊也揚言停止供應原料,銀行這時也派人來催貸款。李嘉誠的塑膠廠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四麵楚歌”的李嘉誠真誠地一一向銀行、原料商、客戶負荊請罪,該賠的賠,該退貨的退貨。正是因為李嘉誠一貫誠實、守信,口碑極好,人們才寬容地接受了他的道歉,大度地原諒了他的過錯。李嘉誠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這次難關。

可以設想,如果李嘉誠早先沒有將誠實的種子播在他人心中,那他這一次的過失或許就斷送了他的前程,也就沒有今天的香港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還沒成功的時候,曾經流落街頭。一天,正下著大雨,李嘉誠無處藏身,就躲在學校門口的一棵大樹下,破舊的衣服全都淋濕了,凍得他瑟瑟發抖。這時,一位中學生打著傘路過此地,就把傘遞給李嘉誠說:“叔叔給你。”

李嘉誠說道:“那你怎麼辦?”

中學生說:“我跑進教室就可以了。在我放學時,你記得還我就行。”說著,就跑進了學校。

李嘉誠打著那把傘,避過了那天的大雨。但他為了生計到處奔波,沒能按時將那把傘及時還給中學生。第二天,李嘉誠到學校門口等那位中學生,可是沒有等到,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他都沒有見到那位中學生。

後來,李嘉誠成功了。可他還是記著傘的事情,隻要有空閑,他就會到那所學校門口轉一轉,希望見到那位中學生。

20多年過去了,李嘉誠成為世界富豪,但他仍然沒有忘記傘的事情,他把尋找傘的主人的事情委托給了他的一位姓張的經理,同時囑咐他,一旦找到傘的主人,就立刻帶他到這裏來相見。張經理謙恭地接過那把傘,並回答一定盡力找到傘的主人。

李嘉誠經常向張經理詢問尋找傘主人的情況,可張經理總是回答說,還沒有進展。李嘉誠覺得張經理辦事不力,準備把他安排到下屬公司去,張經理在向李嘉誠辭行時,希望能帶走那把傘,李嘉誠說道:“不必了,會有人繼續做這項工作的。”

張經理沉思良久,說道:“您也不必再找了,我就是傘的主人。”

李嘉誠笑道:“你就是?我不希望你開這種玩笑。”

張經理回答道:“我不開玩笑,我就是當時借給您傘的中學生。因為我第二天就轉學了,所以我們一直沒有機會見麵。當我有幸到您的公司工作時,就知道了您就是我當年借給傘的人。但我不想向您說明原委,因為我不想借著這把傘向上爬。”

李嘉誠遲疑片刻,上前緊緊握住了張經理的手。

年譜

1928年7月29 日,李嘉誠誕生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的書香世家。

1933年9月,入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