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於右任和他的“梅庭”(2)(3 / 3)

這幢日式建築,木窗、木柱、木地板,古色古香。不過,鑲著白框的窗戶卻是西式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地板上,看得出深褐色的地板純屬本色,沒有塗油漆。施工者指著地板說,你看這地板離地麵有半米多高,是架空的,這是考慮到台北氣候潮濕多雨,架空之後可以防止地板腐爛。正因為這樣,這些木窗、木柱、木地板至今仍是完好無損。

我問起施工者,這裏原先的屋主是誰?

他告訴我,乃是當年台北帝國大學的日本微生物學教授足立仁。

足立仁教授在台灣頗具名氣。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台灣的甘蔗含糖量很低,糖業公司瀕臨破產,於是聘請專家足立仁來台尋求解決的辦法。足立仁經過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大量使用“硫安”造成的。所謂“硫安”,即含氮化肥硫酸銨,日本稱“硫安”,台灣亦稱為“硫安”。當時台灣蔗農大量使用含氮化肥硫酸銨,甘蔗長得又高又大,但是含糖量很低。足立仁找到了症結所在,建議台灣蔗農多用有機肥料,少用“硫安”。果真奏效,甘蔗的含糖量迅速提高。從此甘蔗成為台灣主要的農作物,台灣製糖業迅猛發展,以至博得“糖業帝國”之譽。

青田街7巷6號的日式住宅,由足立仁教授親手設計,在日式中引入西方建築元素,成為“日西結合”的建築,或者可以說是改良型的日式建築。

足立仁親自設計了庭園景致,還在庭園設計了家庭遊泳池。足立仁的女兒本來畏水,自從家中有了遊泳池,愛上了遊泳,成為學校遊泳隊隊員。

足立仁設計這座日式住宅,被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跡”。施工者告訴我,正因為這座房子是“市定古跡”,所以他們前來修繕。

據說,在青田街二十多位誌工的努力下,已經完成33幢日式老屋屋主的口述曆史記錄,為考證這些老屋的曆史留下珍貴的史料。

在青田街、溫州街、麗水街、泰順街這一帶的日式住宅中,住過許多像足立仁那樣的日本名教授、學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國民黨官員以及許多著名學者成了這裏的新主人。除了於右任、梁實秋,在這一帶住過的有:

蔣經國的兒女親家、“國防部長”俞大維(潮州街);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濟南路二段);

曾任台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有著“台灣科技之父”美譽的李國鼎(泰安街二巷);

曾任“教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的蔣彥士(仁愛路四段卅五巷);

曾任“海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資政”的馬紀壯(泰安街一巷);

著名作家、書法家、攝影家台靜農(溫州街十八巷);

原“教育部長”、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台灣大學校長閻振興,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鍾皎光,地質專家林朝棨,考古學家陳奇祿,台灣大學醫院院長楊思標,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羅銅壁等教育界的碩彥鴻儒,則集中居住在青田街。

小巷深深,日式老屋,參天大樹,林間飛鳥,踽踽行者,組成了一幅台北曆史畫卷。我躑躅於小巷老街,仿佛跨越時空,來到往日的台北,聽見學者的高談闊論和學子的琅琅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