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於右任和他的“梅庭”(1)(2 / 3)

我下車,連問兩位年輕的過路人,他們竟然連於右任是誰都不知道。終於遇見一位老年婦女,她一聽說尋找於右任故居,馬上告訴我,就在北投溪對岸。於是我們沿著北投溪向上遊駛去,過橋,到了對岸。那裏的沿溪之路,就是中山路。據說,在日本統治時期,這是一條鋪著鵝卵石的步行小道,供人邊走邊欣賞溪景之用,如今成了雙車道。照理,沿著中山路找6號,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於右任故居。誰知那裏的門牌號碼不是連貫的,是跳躍式的,而且有的房子門前沒有門牌。沿著中山路找了一通,竟然找不到6號。我再一次下車,向一位長者請教。他的一句話,點破了迷津:就在“千禧湯”隔壁。

“千禧湯”,是一處溫泉浴池,門口掛著巨大的招牌,很醒目,一下子就找到了。那裏寫著“門票40元”,也就是說洗一次溫泉浴,不到人民幣10元,是很大眾化的溫泉浴池。在“千禧湯”隔壁,看到一座用高高的圍牆圍起來的院子,倘若關上大門的話,從外麵看,根本不知道圍牆內的世界。那天敞開著大門,透過大門可以看見裏麵有一幢兩層的日式房子,前後都有很大的院子。在大門兩側的方形門柱上,各嵌著一塊青磚,上麵刻著“梅庭”兩字。哦,那裏就是於右任故居,如今的於右任紀念館。隻是方形門柱上的青磚本身就不大,再加上“梅庭”兩字與青磚同色,怪不得不容易找到。

“美髯翁”的“梅庭”

“梅庭”處於綠樹的包圍之中,院外是樹,院內也是樹,步入“梅庭”,心曠神怡。“梅庭”的後院臨北投溪,溪水奔騰不息,而溫泉的輕霧環繞在草木之間,可謂人間仙境。

“梅庭”並非於右任自建,而是1930年日本人所建的高級別墅。光複之後,這幢房子由台灣當局分配給“監察院長”於右任。於右任把這幢新居命名為“梅庭”,據雲那是於右任平生酷愛梅、竹,他親筆為新居寫了“梅庭”兩字,從此這裏就叫“梅庭”。

“梅庭”在2006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曆史建築”。在院門附近,我看到一塊“竣工銘牌”,下署“台北市長馬英九”。據“竣工銘牌”記載,“梅庭”經過台北市政府整修,於2006年8月23日竣工。經過整修之後的“梅庭”,作為於右任紀念館,於2010年1月7日由台北市長郝龍斌主持開幕,從此對民眾開放。郝龍斌在開幕式上說,“梅庭”是一棟深具曆史、文化、觀光與建築等時代意義的建築,也是於右任唯一在台留存居所,大門入口柱上“梅庭”二字就是於親手題字,建築物極具保存價值。

不過,由於“梅庭”鋪的是木地板,承重量有限,所以每一次隻能同時容納30人參觀。

我來到這幢日式建築,換鞋入內,漫步在深褐色的地板上。我發現,我所在的是上層,而不是底樓。原來,這幢日式建築是依北投溪的斜坡地形而建,從北投溪看過去是兩層的,而從大門口看過去是一層的(中間有一個小閣樓)。整幢建築的麵積為335平方米,而周邊庭園麵積達800平方米。

嚴格地講,這幢小樓的上層高爽,是木質日式建築,而下層嵌在潮濕的溪岸之中,不能不采用西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所以小樓可以說是“日西合璧”。小樓的主要生活區在上層,於右任的客廳、書房、臥室都在上層。一大排日式木造落地窗,典雅而古樸,使小樓內顯得很明亮。解說員很熱情,她指著屋裏一根未加修飾、保持本色的柱子告訴我,這是從日本特地運來的櫻桃木,象征這裏是真正的日式建築。在日本本土的日式建築中,也往往有一根這樣的櫻桃木柱子。

我很仔細地參觀了於右任的書房。書桌上鋪著宣紙,放著筆硯。據說當友人來訪索字之際,於右任往往在這裏當場寫字,大筆一揮,贈與友人。

故居裏既展出於右任的草書代表作,也展出於右任不同曆史時期的照片。從於右任晚年的照片上,我看見他銀白色的長髯垂胸,一派長者風度,故人稱“髯翁”、“美髯翁”。其實,於右任30多歲的照片上,就能看見他黑髯飄逸,足見他對長髯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