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獨家專訪郝柏村(5)(2 / 3)

由於李登輝力挺郝柏村,“立法院”投票時以81%以上的選票順利通過對郝柏村的任命。

在郝柏村當“行政院長”之初,李登輝的“台獨”麵目還沒有十分暴露。李登輝在1990年5月20日的“總統”就職致詞中,明確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台灣與大陸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中國人同為血脈相連的同胞”,“中國的統一與富強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期盼”。

台灣媒體指出,“李登輝把郝柏村調去當‘行政院長’,是相當厲害的一招。如果郝柏村有要反抗的跡象,就能製造岀‘外省院長欺負本省總統的故事’”。在當時,李登輝是作為“本省人”的代表出任“總統”,是台灣政權“本土化”的標誌,而郝柏村則擺明了是一個從大陸到台灣的“外省人”。

郝柏村在出任“行政院長”時,堅持一個中國。在他任內,海峽兩岸的關係進入轉變期。台灣逐步改變了多年堅持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

前已述及,在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期間,1990年9月中旬,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韓長林、陳長文等在金門就雙方海上遣返事宜舉行工作商談,簽訂“金門協議”。這是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麵協議,是海峽兩岸和解的先聲。

接著,1990年11月21日,台灣方麵批準成立了與大陸聯係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麵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麵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大陸方麵在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的成立,使海峽兩岸有了交流的途徑和平台。

再接著,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問題。後經兩會函電往來,至11月16日,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雙方都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態度。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暫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處理。

此後,台灣“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蘇起(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把兩會在1992年達成的這一共識,稱之為“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關係的基石。

作為“本土派”首領的李登輝,後來“台獨”麵目日益暴露,提出“兩國論”,即海峽兩岸是兩個“國家”,成了“台獨之父”。李登輝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強調說,從來沒有什麼“九二共識”。李登輝說,在曆史檔案裏,找不到“九二共識”四個字。

郝柏村則依據事實予以反駁。1992年他是“行政院長”,擁有最具權威性的發言權。郝柏村說,雖然曆史檔案找不到“九二共識”,但是“九二共識”的事實是存在的,而且現在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與台灣的繁榮就是“九二共識”帶來的良好成果。

郝柏村說,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不管大家歧見有多深,隻要沒有軍事衝突,我們可以從事政治的、經濟的、社會文化的各種競爭。隻有一個中國的原則才能維護和平競爭。

郝柏村不同意某些人把兩岸統一的問題與德國、朝鮮相比,他表示:第一,中國是因為內戰而分裂,兩德、南北朝鮮是國際因素造成其分離;第二,台灣與大陸的麵積比例過於懸殊,和兩德、南北朝鮮截然不同。

郝柏村說,比“九二共識”更重要的是兩岸停火。國共打了幾十年不再打了,憑的是什麼?這就是共識。

郝柏村認為,兩岸關係是“具國際因素的內政關係”,國民黨與共產黨、台灣與大陸,“基本上是製度問題、內政問題”。他所謂的“國際因素”,是指國際強權政治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兩岸關係“不光是台北與北京,還有與華盛頓的關係”。但是海峽兩岸絕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郝柏村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在他擔任“行政院長”時,腹背受敵,上有李登輝,外有民進黨,對他進行夾擊。

民進黨反對郝柏村,曾經組織萬人遊行,口號是“反對軍人幹政”、“打倒強人政治”。郝柏村坦然答曰,我不是“軍人幹政”,而是“軍人參政”,何況已經“提前除役”,放棄了一級上將的軍銜,不再是職業軍人。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陳水扁,則在“立法院”質詢郝柏村時當場掀桌子。民進黨還列出郝柏村所謂的“八大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