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獨家專訪郝柏村(1)(3 / 3)

一條東西向的夾溝河橫穿郝榮村,把郝榮村分為北莊和南莊。郝柏村的故居在北莊,經過修整,如今向遊人開放,成為鹽城的一個旅遊景點。

我來到郝柏村故居參觀,見到朝東的大門之上,有郝柏村所題“郝氏故居”四個大字。郝柏村故居前後兩進,磚瓦結構,始建於1919年4月,在1992年4月修繕,占地麵積307平方米。前進三間為客廳、書房,抱柱上有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不過奢華不過儉,也知稼穡也知書。”後進三間為臥室。南廂房是儲藏室和男仆臥室,東廂房是廚房和女傭臥室。中間為一小院。

郝柏村在跟筆者談起他的身世時,用“耕讀傳家”四個字來形容他的家庭。郝柏村父親郝緒齡,字肇基,是獨子。母親袁珍寶。郝柏村說,父親受的是舊式教育,從小讀了很多古書,原本是要考科舉的,但是當父親要考秀才的時候,科舉製度廢除了。父親眼見清廷腐敗,絕意仕途,寄希望於下一代。父親守著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土地,在家耕讀課子,所以郝柏村稱之“耕讀傳家”。

郝柏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他行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和三個妹妹。郝柏村回憶說,自己“命大”,在他4歲的時候,和哥哥、姐姐同時染上天花,哥哥、姐姐不幸病故,而他抵抗力強,從病魔手中掙脫。他記得,出天花的時候很癢,母親把他的雙手綁了起來,不讓他抓癢,所以他的臉上沒有留下一顆麻子。郝柏村笑著對筆者說,後來他報考黃埔軍校時得知,倘若臉上有麻子,黃埔軍校是不錄取的,所以他非常感謝母親的細心嗬護。

在哥哥和姐姐夭折之後,郝柏村成了長子,父親對他寄托了莫大的希望。郝柏村剛滿六歲,父親就送他去讀私塾。郝柏村當年就讀的私塾設在郝氏宗祠內。郝柏村入學時,私塾的老師是郝家族人郝蔭嘏,人稱“八先生”。論輩分郝蔭嘏先生跟郝柏村同輩,但是歲數比他的父親還大,成了他的啟蒙老師。郝柏村從此讀書識字。後來請了龍岡的王老師來上課。

郝柏村回憶說,父親對他的要求很嚴格,從小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在他開始上私塾的時候,父親讓女傭收拾了一間廂房,給他獨住,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都要自理。郝柏村說,父親按照《朱子格言》要求他“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父親還要他每天寫毛筆字。

在私塾讀了三年,父親送郝柏村上小學。當時郝榮村附近沒有好的小學,父親便送他到尚莊小學讀書。尚莊小學離家十幾裏,父親陪郝柏村乘船來到那裏,9歲的郝柏村就要住校,過著完全獨立的生活,隻有寒假、暑假才能回家。這時候郝柏村明白,父親為什麼要他在6歲時就單獨住一個房間。

10歲時的北平之旅

父親為了精心培養郝柏村,在郝柏村10歲那一年,決定送他到北平(即北京。當時由於民國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念書。

父親怎麼想起把郝柏村送往北平念書的呢?

80多年前的往事,對於郝柏村來說,記憶還是那麼清晰:

那一年,蘇北發生嚴重的旱災。冬日,郝柏村的三舅袁世寶打算從鹽城前往北平找工作,父親拜托三舅帶郝柏村以及郝柏村的表弟去北平。三舅袁世寶是保定軍官學校五期畢業生,與顧祝同是同班同學,原本在軍隊工作。當郝柏村的外祖母(也就是三舅的母親管雲金)過世時,三舅袁世寶回到了鹽城。他為什麼要去北平找工作呢?那是因為郝柏村的四舅袁民寶在北平中法大學當法語教授。父親打算請三舅、四舅在北平照料郝柏村上學,以得到更好的培養,何況10歲的郝柏村已經會獨立生活。

那時候,從鹽城到北平很不容易,父親決定陪三舅一起送兩個孩子到上海,然後由三舅帶兩個孩子從上海到北平。在離開鹽城之前,郝柏村沒有看見過山,更沒有看到過海。他們一路上乘船,從鹽城到泰州,經過口岸,前往上海。郝柏村記得,從泰州到口岸,當中22公裏是陸路,他和表弟走不了遠路,是坐在手推車上被推到口岸的。在口岸,他們乘坐長江輪船“江順號”前往上海。“江順號”大約千把噸,郝柏村當時從未見過這麼大的船,非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