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岐山湖,又名臨城水庫,位於邢台市臨城縣,在崆山白雲洞西南2.5公裏,始建於1958年,是縣內農業灌溉用人工水庫,庫容量為1.76億立方米。湖水清澈無汙染,水質達國標二級。該湖具有水麵開闊,湖岸線長的特點。開發度假、遊泳、垂釣、戲水、遊樂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景區規劃開發麵積30平方公裏,其中水麵麵積8平方公裏。

岐山湖景區距崆山白雲洞西南2.5公裏,庫容量為一億七千萬立方米,水麵麵積近千畝。湖水一碧如洗,平靜清澈,與遠山互映,構成綠水青山的畫麵。湖的西北端,水漫潭林,樹在水中長,水在林中流,船在樹中遊,意境優美獨特。更兼有鮮美豐富的水產資源。金秋時節,常有野鴨棲落飛翔,別有一番野趣。

洞中雙姝——天泉雪玉

石海洞鄉有臥虎嶺,因形似一臥虎而得名。相傳每當風雨之日,石海浪湧,石林風嘯,即為臥虎出行。誰若有幸遇到,則可獲虎一般的勇氣。嶺上常年棲有岩鴉。崖壁右側,有懸棺遺跡。嶺下峽穀中,即為著名的天泉洞。

天泉洞是興文石海洞穴群中著名的一個溶洞,形成地質年代距今約三百萬年。其空間規模和係統遊覽長度均居世界洞穴之首,洞內七個大廳相連,每個廳的麵積均在萬米以上,高大寬敞,氣勢恢弘。天泉洞高大寬敞,氣勢恢宏;洞內流水潺潺,舟舸搖蕩;洞外碧水映天,漪紋漣漣;天泉飛流直下,銀珠飛濺;棧道順岩橫掛,絕壁淩空,若瑤池神宮,似海市蜃樓,使人目不暇接,仿入仙境一般。

天泉洞又名袁家洞,上下四層,層隔四五十米,現第三、四層開放。因洞中大廳頂部有“天窗”,泉水由此飛瀉而下,如銀簾高掛,故名。主洞長1000多米,寬40米,麵積6萬多平方米,有“穹廬廣廈”、“長廊石秀”、“瀉玉流光”、“天泉明宮”、“石林仙姿”和“石花奇觀”七個大廳,各具特色。“穹廬廣廈”位於天泉洞門處,麵積一萬餘平方米。相傳明代焚人首領哈大王率眾起義抵抗官兵。一日,他得知臥虎嶺下有此洞,就帶領人馬進洞駐紮、休整操練。後來官兵尋蹤到溝底,哈大王領人馬突然出擊,全殲來犯之敵。今“穹廬廣廈”前有一盤石,就是哈大王當年用過的點將台。“石花奇觀”在第四層洞中,長520米,有“臥虎常眠”、“千乳懸垂”。達摩修煉之初,因心不誠,曾遭師父斥責,後麵壁九年,誦經不輟,終成正果。以此名石,惟妙惟肖。天泉洞後出口處,有一長650米、寬490米,深208米的“天盆”,為世界上最大的漏鬥。漏鬥南壁中央,兩個造型美觀的鍾乳石間的細縫中,飄飄灑灑,滲出水珠,人們說,古時候曾有一女子在此飲得百日水滴,飄然成仙,因此“滴水成仙”。

著名詩人汪曾琪詩曰:“泉來天外,天在洞底,幹奇百怪,豈有此裏”。這就是天泉洞的奇特之處。

洞內外保存完好的岩畫、七星灶、濾硝池、石城堡等遺跡,神奇獨特,撲朔迷離,宛如一部僰苗民族兄弟的生活史、戰鬥史,可歌可泣,感天動地!有關世界地學家、探險家、旅行家譽其為:最具科考、探險價值、觀賞價值的世界級洞穴!

無獨有偶,另一位洞中少女——豐都雪玉洞日前正向吉尼斯世界紀錄“衝刺”。據稱,該溶洞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中有4個景觀堪稱世界之最,其中塔珊瑚和地盾兩項目前已正式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雪玉洞係三峽遊的新景觀,位於大三峽旅遊區的中部,與豐都名山、龍河漂流、南天湖、武隆仙女山同在一條旅遊環線上,距長江南岸的豐都新縣城僅12公裏。據了解,雪玉洞全長。1644.米,分上下三層,其中包括群英薈萃、天上人間、步步登高、北國風光、瓊樓玉宇、前程似錦六大遊覽區。洞內有重力水和非重力水類沉積物件共計20餘種,奇特景觀多達100多處。據透露,洞內世界級景觀有四處: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塔珊瑚花群;二是晶瑩剔透、長達8米的世界最大的石棋王;三是高達4米的地盾,是目前世界所有洞穴中的石盾之王;四是傲雪鬥霜、密度居世界之最的鵝管群。

據考證,雪玉洞絕大部分沉積物景觀是距今1萬年至3300年之間生成,係世界溶洞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而且還在以100年33毫米的速度快速生長。鑒於雪玉洞特殊的科學考察價值,其已被中國洞穴協會授予“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雪玉洞觀測研究站暨洞穴科普基地”稱號,成為國內首個洞穴科普基地。

溶洞權威、中國洞穴會會長朱學穩教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認為,雪玉洞具有三大世界罕見的特色:其一,雪玉洞是世界罕見的潔白如雪的溶洞“冰雪世界”;其二,雪玉洞是世界罕見的正在快速成長的溶洞“妙齡女郎”;其三,雪玉洞是一座世界罕見的“漢白玉雕塑博物館”。

神州幾處“九龍洞”

河南省盧氏縣九龍洞

九龍洞風景區麵積約10平方公裏,位於河南省盧氏縣雙槐樹鄉境內,地處伏牛山南麓,西接秦嶺,東與熊耳山主峰毗連,南與玉皇尖森林公園相望,屬長江流域。景區春天山花爛漫、姹紫嫣紅、鳥語花香、萬木爭榮;夏季山清水碧、林木蔥鬱、氣候清爽宜人,實為避暑勝地季;滿山霜葉可與香山紅葉比美,雲山霧海,如臨蓬萊仙境。

距雙槐樹街2.5公裏的石門水庫旁,有一天然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呈多層結構,其上層為洞中之洞,下層集水成潭為水中之洞。據傳九龍洞有九層,是九龍聖母生有九條小龍,分別盤居在九層樓上和九龍潭內,故稱九龍洞。九龍洞下有一泉水奔湧而出,浪花飛濺,流量穩定,常年不柘,清澈甘甜。飲用此水可延年益壽,被譽為“九龍聖水”,因水從九龍洞下湧出,故名九龍泉。泉旁有廳樹兩棵,相傳為九龍聖母的拐杖所變,年年花盛開,歲歲花不同,一年四季求神藥,祈雨求水者絡繹不絕。九龍洞口南邊有一水庫,水域麵積7萬餘平方米;容量百萬立方,藍天白雲、湖光山色、碧波蕩漾;山、水、洞聯為一體,極富詩情畫意。

河南宜陽縣九龍洞

九龍洞位於宜陽縣西南部的半坡山山腰,白楊鎮西北7公裏處,距縣城東南12公裏。這是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相傳龍母一胎孿生九子就在此洞。至今每年農曆三月三民間還有規模盛大的廟會,遠近數萬善男信女到此進香還願,向九龍聖母祁求風調雨順,幸福平安。洞為東西至西北走向,深約500米,內有石板橋與九龍聖母像。洞裏潮濕幽邃,蜿蜓崎嶇,景色奇幻,是好遊者尋奇探勝的天然佳境。

從洞口往裏走6米,突然撮合,口似臉盆大小。要想通過,就必須雙腳先滑進去,然後仰麵向上,脊背貼地慢慢溜過,遊人把這叫過馬鞍橋。往裏再走百餘米,豁然敞開,為遊人憩息之處。在此仰視洞頂,可見微隙,猶如星光閃爍。再往裏10多米,便為需小心翼翼手攀洞壁越過的“龍井”。龍井早年尚深,後因曆年涮洞逐漸淤積,現僅深1米許。過了龍井,即將拜見“九龍聖母”。相傳要見聖母,便得順石滑入約1米見方的淨身潭淨身。再往前約200米,廣約數畝的九龍潭便出現在眼前。潭水綠中透黑,晶瑩深邃,涼若冰霜,投石擊水,有如雷鳴般的響聲。洞內水繡、水花甚多,洞壁石柱聳立,洞頂星羅棋布的石鍾乳,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若泅渡而過,在右側2米處有天然“九龍聖母”石像一尊,安然靜坐,悠閑自得。

九龍洞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密,撲朔迷離,令人神往。如九龍洞是什麼時候發現的,九龍聖母生九龍的傳說到底是怎麼回事,九龍洞到底有多深、多大,洞分幾層,水都流到那裏去了,是否通向了幾十裏外的後洞,還有多少洞穴未被發現,每年的涮洞是怎麼回事,洞內的金箔聖書又是怎麼回事,等等,都吸引著更多的人來追尋探索。

洞口右側20米處拾級30餘層,有九龍聖母廟。對麵是石城山,山頂高人雲霄,尚存古石城,祖師廟在雲霧繚繞間時隱時現,天色山光,相映成趣,水清木秀渾然一體。洞口原來用磚砌成,清代在洞口還築有雕畫柱卷簷亭,迎麵題寫有“九龍聖母洞”字樣。至今隻存碑刻兩方:——為“祈雨九龍洞靈應碑”,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為“九龍洞建亭記”碑,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

貴州省遵義縣九龍洞

九龍洞,又名龍岩洞,在楓香鎮青坑村九龍山二洞岩半山腰,位於遵仁公路側,距縣城50公裏。龍岩洞發育於寒武係白雲質灰岩構成的巨大山腹中,從坡麵槽溝下滲的岩溶裂隙水造就了這座瑰麗輝煌的地下宮殿。溶洞呈南北聲向,洞口朝南,已探明部分長600餘米。龍岩洞為高位溶洞,各種岩溶堆積物和洞廳結構複雜,集中展現了多層位、多類型,多格局的豐富景觀。

遼寧省阜新市九龍洞

九龍洞位於阜新市西南大約40多公裏的臥鳳溝鄉他拉房村,是阜新市既將開發的阜新市自然風景區。在他拉房村南麵有一個山洞,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連年大旱,上天派下九條龍施雨解救旱情,因住在此洞而得名。

當進入去九龍洞的山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不遠處的半山腰上一片片火紅,楓葉象一幅生動誘人的畫卷,展現在藍天白雲間燃起的篝火中,漫山遍野的的楓林“點燃”了整個山體,彤紅的散發出震撼人心的美麗、誘人的壯觀景色,真所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對對雙雙“燕子洞”

石泉燕子洞

燕子洞自然風景區位於陝西省石泉縣城南50公裏處的熨鬥古鎮,地處我縣熨鬥鎮西富水河畔,是一個集險、奇、幽、大為一體的天然石洞。鬼斧神工燕子洞,是一個多洞相貫的溶洞群,由於千百萬年急流的衝刷和溶蝕,洞中峭崖嵯峨,鍾乳垂懸,千姿百態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間,如遊海底龍宮、藝術殿堂、神話世界。兩邊青山綠水,四周林木蔥蘢,溪水潺潺,鳥語花香。洞內結構複雜,洞上有洞,層層相通;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連。洞內石筍林立,頂部秀石倒懸。有形似石舫者,遊人必須上“船”下“船”;有空曠者如阡陌縱橫,一派田園之景;有光澤反射者,如金山銀山;還有石獅、石虎、石傘、石羅漢等皆鬼斧神雕,栩栩如生。該洞究竟有多長,至今仍是一個密。

燕子洞是西北地區保護最完好、洞內風景觀最豐富、容量最大的溶洞群。洞中水、洞中洞、洞頂倒掛鍾乳石千姿百態,自成獨立景點達幾十處之多,恍若置身瓊瑤仙境,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岩宮石府”。

辰溪燕子洞

燕子洞景區位於湖南省辰溪縣,屬岩溶地貌,山勢險峻,溝壑幽深,林木蔥蘢,溪水淙淙。自然景觀豐富優美。人文景巧奪天工。這裏,有懸崖峭壁的“一線天”,險峻幽深的燕子洞,靈秀婀娜的高峽平湖,玉龍湖泛舟奇而又險,怡神園駐足心曠神怡。春來杜鵑花盛,漫山紅紫,秋日菊花吐豔,滿穀生香。景區內的絕壁琴鍾、玉清池、三賢鼎立、石坡天驚、天生橋等三十餘處景觀,讓人驚歎不已。此間流傳的美麗動人的傳說更讓人心馳神往,靈蛇化龍驚心動魄,木石前盟悱惻纏綿,郎女成橋淒婉動人,薑女望夫哀怨寂寞。總之,這裏溝、水、洞、林兼備,雄、奇、秀、幽畢集。

建水燕子洞

燕子洞位於雲南紅河州建水縣城東30公裏處。洞外有3萬多平方米枝葉茂盛的天然林地,洞內巢居百萬雨燕,雲南紅河每年春夏,燕飛如萬箭齊發,十分壯觀。雲南紅河水燕子洞內分旱洞和水洞,一上一下,上為旱洞,下為水洞。旱洞形似一巨大的天生橋,兩麵透光,洞廳寬敞可容納千餘人。懸崖上有一石殿,殿內有石簾、石幔、石台。沿絕壁有淩空棧道和吊腳樓,供人遊覽歇息。數十塊摩崖石刻及詩文碑刻遍布洞中,與水洞口的鍾乳懸匾遙相呼應。

鍾乳懸匾是燕子洞獨有的奇觀,在洞頂懸垂的鍾乳石上,掛有上百塊匾額,都是雲南紅河州當地農民徒手攀登懸崖絕壁掛上去的,每年3月21日的懸匾和8月8日的采燕窩活動,讓人驚心動魄。水洞高50餘米,寬30餘米,係瀘江河4000米暗流的地下通道。洞中鍾乳懸垂,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貴定燕子洞

貴定縣德新鎮燕子洞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神奇奧妙的天然大溶洞,隻有真正走進燕子洞的人,才會領略到燕子洞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為大自然之神工妙筆所歎服。德新燕子洞位於貴定縣城北15公裏處的德新鎮風景村。據《貴定縣誌稿》載:“秋時燕子群集其中,故此而得名”。燕子洞由上、中、下3個洞組成,3個洞相隔不過百米但互不相通。上洞又稱雙龍洞,由兩個相通的地下溶洞組成。

上洞相對較小。進入洞中,形狀各異的鍾乳石,讓人目不暇接,奇觀勝景,數不勝數。數不盡的石筍、石花、石鬆,有的像群猴嬉戲;有的像辣椒、玉米,好一派豐收景象;有的像十八羅漢,其樂融融,正靜心修養;有一巨大鍾乳石像觀音菩薩坐在蓮花座上,而從另一側觀看又酷似一頭大象,有彎彎的鼻子和四條粗粗的腿;距此數米處,平地上有一碩大的玉米金盆,盆中之水常年不幹,清澈見底。獨特的自然景觀,身臨其境,讓人陶醉其中。

中洞尉為壯觀。洞口處是一大廳,廳內有一塊大石似金蟾迎客,又似歡送客人。進入洞中,有的地段非常寬敞,足以容上千人聚會,而窄處僅容一人匍匐而入。有兩處需設纜繩或梯子方能下去。時而如履平地,時而攀上越下,鑽石溜縫,在怪石中穿行,方向難辨,但途中自然景致令人折服。有那橫亙於大廳頂上的天橋,儼然站著牛郎織女,似在竊竊私語。晶瑩剔透的玉幕,如仙女出浴時所披的輕紗,像一幅緩緩展開的絢麗畫卷。驀然開朗處,別有洞天,層層梯田,蜿蜒而上;數條巨龍正欲騰飛,洞壁上石魚正躍龍門;還有擎天一柱,巧奪天工,宛若直插雲霄的導彈。這些形狀各異、神奇自然的鍾乳石令人歎為觀止。如在大廳中高歌一曲,則餘音嫋嫋,經久不息,悅耳動聽。中洞有多長,至今仍是一個迷。

下洞位於民風淳樸、綠樹成蔭的燕子洞苗寨旁。它實際上是一條地下河洞,洞裏流出的河水清涼透剔,隻因洞中長年流水,故人們未曾進去探奇。夏日炎炎,酷暑難耐,若是遊完上洞、中洞,再到此洞口邊小憩,頓感涼風習習,如釋重負,心曠神怡。燕子洞雄奇壯美,激起人們無限的好奇,叫人欲罷不能,要去探過究竟。

六洞山的“地下長河”奇觀

六洞山地質構造為典型喀斯特地貌,景區以溶洞景觀為主。史載有湧雪、紫霞、白雲、無底、嗬嗬、漏鬥六洞,因之得名。現在已對外開放景點有湧雪洞、玉露洞、紫霞洞、績霞園。其中水陸兼有、長達千餘米的“地下長河”——湧雪洞堪稱海內一絕,被譽為全國洞府泉流航遊之冠。

地下長河——湧雪洞又稱水洞、下靈洞。西向,呈三角形,洞門正跨澗上。“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上屬下,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紛綸,複辟一竇,幻作海蜃狀。”(摘自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地下長河現已探明1043米,源頭至今沒有找到,據元代學者吳師道《東陽誌》己載與雙龍洞相通。洞內分水、早兩路,遊人可隨意選擇路線人洞。船行河上,舟隨水轉,景隨舟移,可欣賞兩岸形態萬千的鍾乳石。其中有一巨**石,形若古鍾,色澤晶瑩剔透,名為“穹淩雪鍾”,周長5米,高2.8米,此鍾曆經億萬年滴乳滋潤,由天地孕育而成,為國內溶洞所無,實屬罕見瑰寶。

玉露洞地下長河上溯300米,可通另一溶洞——玉露洞。洞體傾斜,寬廣高大,總麵積8150平方米。洞內分上大廳和下大廳,上大廳石筍、石柱、石塔、石林、石幄、石瀑等琳琅滿目,形態各異,氣勢恢宏。遊人至此可以欣賞到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奇幻景觀。

紫霞洞長40餘米,寬27米,高7米,可容百餘人。不知當年可是大仙講經誦道之地。更有趣的是洞中亦有垂柱數根並排而立,形似“門框”、“窗洞”,將洞廳自然“界為內外兩重”,分為前廳與後屋。徐霞客也為這大自然的巧合讚歎,在《遊靈洞山記》中稱之為“瓊窗翠幄,處處皆是,亦敞亦奧,膚色俱勝”。

六洞山山巔有古刹棲真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寺內藏經閣曾珍藏的永樂雕印的的《北藏經》夢蘑本6367卷。寺旁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及其後人之篡,人稱“小三蘇墓”。山腳洞源村依山傍水,地靈人傑,孕育一代名媛趙四小姐——張學良將軍夫人。趙四閨名霞。因此,村中祖廟所在稱“霞園”。霞園於1996年修複,它是一座清代主建築,雕梁畫棟,麵積為800平方米。園內照壁嵌有“清標霜潔”四個蒼勁大字,形容趙四家族清廉正直的門風。室內懸有民初大總統徐世昌的匾聯和柱聯,孫中山先生贈張學良“天下為公”字幅。四周則陳列趙氏宗譜及一些有關趙氏先賢誌土和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的珍貴史料,特別是這對伉儷的傳奇經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是全國文化運動的中心,張學良和趙四與其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過往。張學良每次進出北京都經過天津,這份淵源直接促成了他與趙四的相識。張學良聞悉家父遇害,急赴東北,趙四怕是永別,拋下矜持與羞澀,勇敢一吻,將她的命運和張學良永遠地聯在了一起。張學良和趙四真正與北京“親密接觸”是在1931年。那一年4月,他們來到北京定居,住在西城的順承郡王府。於鳳至乃溫柔聰慧、賢良大度之人,當時趙四投奔張學良,沒有夫人名分,對外隻稱秘書,於鳳至便在沈陽大帥府東側為趙四建起一幢小樓並親自監工,情分和禮數都屬不淺。在北京一起生活的日子,趙四也通情達理,張學良送給她的禮物,都先拿到於鳳至那裏。她們與張學良過了一段相對安穩的生活。

才智過人、興趣廣泛的趙四不安心隻在深宅大院裏當張學良的“秘書”,這是她的性格使然,與於鳳至截然不同。她要做張學良生活的伴侶,也要成為他公眾場合的“左右手”。大方的舉止、流利的英語和嫻熟的舞技,讓她左右逢源。

二人後來信奉洋教,心如止水,不聞窗外之事,盡管世事總是無奈,他們卻始終洋溢著對人情的豁達和對愛的忠貞。相伴幾十載,毫無悔言。1964年,於鳳至為了張學良的宗教信仰,報答幾十年來一直照顧著張學良的趙四小姐,主動與張學良解除婚約,成全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同年七月四日,在趙四小姐五十一歲的時候,這對“牢獄鴛鴦”在基督十字架下終於結為正式夫妻。而這時他們已經相濡以沫,整整度過了三十六個春秋。

好的愛情能留存於記憶,時間越久,越值得回味。有了情感的襯托,風景便不再是一般的風景,它已經是人們思古懷舊的曆史載體,閱讀這些凝固的曆史,可以喚起人們的很多思考,張學良和趙四百年之後的力量仍在延續。

斷橋之戀的開始——峨眉山白龍洞

峨眉山白龍洞亦稱白龍寺,明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創建,1909年重修,1928年毀於火,1953年維修,1980年修複。內供“西方三聖”、韋馱、釋迦牟尼玉佛像。這尊玉佛高1.8米,係傅作義將軍之妹傅鳳英1991年所贈。

這裏海拔950米,周圍是以楨楠等樟科植物為優勢的常綠闊葉林,僅喬木就有20種以上,是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典型的中亞熱帶原始的常綠闊葉林。白龍洞外這一片林子“古德林”。是明隆慶元年(1567年)別傳禪師率領眾徒所種,有鬆、柏、杉、楠。種樹時口念《法華經》,一字一禮拜,按字計株,共植樹69,777株。數十年功夫綠樹成林,濃蔭蔽日,細雨不透。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取名“古德林”。可惜曆代遭受破壞,尚存的10餘棵古楠,高達二、三十米。樹齡已在400年以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片清涼世界。1984年當地駐軍和峨眉山管理局職工、佛協僧尼一起,在古德林裏重新種植了兩萬多株楠、柏、鬆、杉,將來也會成為新的“古德林”。

古德林的山坡上,原有一個很深的洞。傳說是當年白娘子修道的地方。後來因山滑坡,山洞被封了,隻給人們留下了一些遐想。

來到峨眉山的白龍洞,就看到廟上寫著一副對聯:“千古白龍傳佳話,七重寶樹倚雲栽。”原來這副對聯傳頌著白蛇在這裏修煉得道的一段故事。

傳說西天如來佛祖的蓮台下有一隻烏龜。這隻烏龜每天藏在佛祖蓮台下聽經,聽了幾年,已有點道行。這天,烏龜趁如來佛祖講經,就悄悄從蓮台底下爬了出來,駕起了一朵烏雲,在天上遊來遊去,想找個落腳的地方,修煉成人,享點人間樂趣。它站在雲頭上往下張望,忽然看到了峨眉這座天下有名的仙山。於是,它就在峨眉山上落下了雲頭。烏龜往四處一看,這峨眉山果然名不虛傳。但見洞泉飛瀑,雲岑翠峰,真是一個修煉的好地方。這峨眉山上有大洞十二個,小洞二十八個。洞外是百花競豔,飛爆流泉;洞內是清幽深邃,冬暖夏涼。它就在風景優美的清音閣附近,選了一個山洞,修煉了五百年,又偷了孫思邈真人煉的金丹,有了千年道行,就變化成人形在山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

後來,這事被正在白龍洞裏修煉的白蛇知道了。這條白蛇已經修煉了五百多年,它渴了喝點泉水,餓了吃些野果,從不到洞外騷擾。有一天,白蛇在洞中修煉完畢,將頭伸出洞外,觀賞風景。忽見空中有一顆明珠,金光四射,上下盤旋。白蛇仔細一看,認得是烏龜偷吃的那粒金丹。原來烏龜每天早晨煉功時將偷吃的金丹從口中吐出,以吸取天地靈氣,增長道行。待煉完功,再將金丹吞入腹內。這粒金丹經過烏龜每天早晨的吐納,已經變成一顆金光四射的明珠。白蛇見神珠在空中盤旋,靈機一動,有了主意。它昂起頭來,用嘴對著神珠一吸,隻聽“呼”的一聲,就把神珠吸到自己肚裏去了。烏龜失了神珠,一下減了五百年道行,變不成人形,再也不能到洞外去為非作歹了。白蛇吞了神珠,二下增加了五百年道行,變成了一個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自稱白蓮仙姑。

白蓮仙姑從薔薇花上摘下一顆刺,吹了一口氣,變成了一個金鉤,再從樹上扯下一根葛藤,吹口氣,變成了一條金線。好用金線拴著金鉤,往烏龜的洞裏一甩,隻見金光一閃,那金鉤一下鉤住了烏龜的肚皮,再用手一提,就把那作惡多端的烏龜甩到了東海底下。從此,峨眉山上再沒有壞人搗亂,鮮花也開得更加豔麗,到峨眉山的人又漸漸多起來。那隻烏龜被白蛇吞去了神珠,又被甩到東海,一直懷恨在心,但因為道行未滿,鬥不過白蛇,隻好重新修煉,等待機會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