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 使者訪朝鮮國(2 / 2)

從朝鮮方麵收羅的消息也足以證明這傳聞的可能性極高。因為在作為人質的時候,昭顯世子一方麵仇視東虜,另一方麵卻覺得有必要向東虜學習,使朝鮮成為一個獨立於明、清的國家。這在堅定事大忠明的李倧看來已經是大逆不道了,更何況他被放歸朝鮮的時候,隨行清使強迫李倧出城迎接兒子。

徐梁就算有光複神京天大的功勞,也不敢讓崇禎出城迎他。

這是不容破壞的禮法綱常。

如此種種聯係起來,李倧殺子似乎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更關鍵的一點,昭顯世子的世子身份是明朝冊立的,暗殺世子豈不是打大明的臉?

而李邦華此時提出責問昭顯世子一案,則是針對四月間魏鷹送來的奏疏。

大家對於魏鷹的戰略眼光第一次表現了肯定,但是對於如何張嘴卻顯得千難萬難。

華夏從立國開始,占有土地就格外容易,幾乎是碾壓似地將身邊的土地劃歸版圖。

所以在送別人土地的時候並不心疼,但問別人要土地就顯得有些矜持羞澀。

尤其是麵對朝鮮,問他們要江華島,簡直就像是官老爺問自己的隨從借幾個銅錢買燒餅一樣。

徐梁姑且不論,反正內閣諸臣是沒一個能拉下臉的。我們大明可是天朝上國,跟我們的小弟去要一塊地,這也太丟人了。

但是有非常想要。

最好是讓朝鮮人自己提出來割江華島給天朝駐兵。

典型的要走壞事,還要留好名聲的心態。

李倧之死正是個好機會,昭顯世子一案正是個好由頭。

新王要想順利拿到明朝的冊封,最好能夠識相地按照大明的意思行事。

更何況這也是為了朝鮮好。

徐梁之前拿到魏鷹的題本十分高興,差點當即就要內閣擬本,讓朝鮮割讓江華島。結果內閣六位閣臣無人同意,隻好擱置下來。

徐梁當時還覺得大明的士大夫實在缺乏開拓精神,讓人收羅朝鮮的經濟情報,準備再銀彈,打通內閣。誰知李倧一死,內閣的麵目便暴露出來。之前哪裏是不肯開拓?分明就是死要麵子!

“可。”徐梁讚同了內閣意見,朱筆批示,回內閣執行。

李邦華對李倧也頗有好感,聽到他薨歿的消息並不愉快,但國家之間沒有半分私情可言,哪怕他與李倧是生死之交,在公事層麵上,他也得把握機會,趁著李倧屍骨未寒去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無論行事如何變通,道義的外衣是絕對不能脫去的。

六月,打著大明鴻臚寺牌號的封舟從天津港啟航,載著麵色難看的朝鮮使者走水路前往漢陽。這不僅僅代表著大明對於海路的重視漸漸過了陸路,同時也是為大明水師進駐江華島提供最新的水文、氣象資料。

封舟船長十五丈,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艙,前後豎五根大桅,長七丈二尺,圍六尺五寸。隻要裝上火炮,配足水手,就是一艘橫行海上的主力戰艦。

朝鮮還沒有謀求到在大明常駐使節,開設使館的殊榮,反倒先等來了大明前來問罪的天使。

在原曆史劇本中,李倧死後八日,李淏就在朝鮮即位了,然而現在大明突然翻臉,讓他連“權署國事”這個過渡稱號都不敢用。

“先生,求先生想個法子出來!”鳳林大君李淏跪坐在席上,朝自己的守役宋時烈行了大禮。

宋時烈是朝鮮大儒,死後被列為東國十八賢,換言之是整個朝鮮曆史上排名前十八的人物。他早年在大儒金長生父子門下學習儒學,二十七歲中狀元,兩年後成為了李淏的老師。如今眼看學生要登上王位,卻橫插出昭顯世子一事,這讓他也頗為為難。

說到底他隻是儒學大家,充其量玩玩朝鮮國內的黨爭和內鬥,對於國際關係方麵卻隻有單調的事大思想——效忠大明。

“陛下莫慌。”宋時烈個人修養終究是擺在那裏的,此時淡定從容,一句話就安定了鳳林大君的激動。

“可以先召見陪同天使而來的朝鮮使臣,看看他們有沒有在同行中透露出什麼消息。”宋時烈道。

李淏恍然大悟,道:“對對對,是應該先探探明朝的意思。”他當下下令,要隨同明使的朝鮮官員覲見。

朝鮮國王在朝鮮還算頗有威信,得到命令的官員不敢耽擱,連夜入了景福宮思政殿,麵陳大明見聞。

手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