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使者訪朝鮮國
“陛下,朝鮮國方麵的飛鴿傳信。”柳如是拿著信箋,走路帶風,將其遞給了徐梁。
孩子越來越大,徐梁越發的將時間用在嫡子的培養上,孩子似乎並不懼怕這個總是板著臉的父親,父子二人的親自遊戲玩的很是歡快。
待看見柳如是入殿,小家夥拍拍徐梁的腦袋,從脖頸上下來,徐梁變明白啥情況,摸了摸準備自己去玩兒的小家夥的腦袋,示意他可以去找皇後玩耍,自己則帶著柳如是進了偏殿書房。
在舊時代,飛鴿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情報傳遞工具。
而為了獲取敵方情報,各方曾經訓練海東青,對飛鴿進行打擊截獲。甚至神射手或者火銃手,也可以對飛鴿進行抓捕。
所以飛鴿傳遞信息的局限性很大,重要性較高的信息,一般不敢使用信鴿傳遞。
不過作為一種重要渠道,飛鴿在大明依然保留。
幾乎每個驛站,每個情報所都會一定數量的信鴿,以備不時之需。
今日朝鮮國方向,使用的卻是飛鴿,這讓柳如是很好奇,畢竟在大明帝國情報係統越發完善的今天,使用信鴿的次數越來越少,而這種直接飛到皇宮的更是少的不能再少。
徐梁接過信箋,則明白,這大抵是什麼公開性比較高,但是知道越快越好的情報。
朝鮮國國王李倧於建興四年五月初八薨了。
李倧此人一生命途多舛,在他治下的朝鮮國也一直處於動蕩之中,在大明帝國和清國之間,不斷的搖擺和動蕩。
而他本身也是通過政變獲取的國君之位,這一點在朝鮮國非常常見,但是對於大明來說,卻非常不喜。
甚至當時袁可立當時對此事表示極度的憤慨,若不是時局敗壞,大明自顧不暇,肯定會起大兵進貢朝鮮,讓他們正本溯源。
然而從國家利益上來說,李倧篡位對大明其實是有利的。
首先李倧的上一任國主是光海軍李輝,此人也是造反份子。
按照道理來講,李輝不具備繼承國主的資格,在他上麵李鬆撲街前,留下了一個嫡子。
然而李輝懂得韜光養晦,名聲極好。
後來,爆發生壬辰倭變,朝鮮國覆滅,神宗皇帝派遣天師援朝,李鬆將朝廷一分為二,自己帶著大批官員逃到了大明遼東,冊立光海軍軍世子,讓他留在朝鮮抵禦日寇。
表麵上非常榮耀,實際上則是拉出來墊背的炮灰。
隻是李輝卻堅持下來,並在百姓心中留下很高的威望,為日後繼承王爵奠定了基礎。
在另外一方麵,神宗皇帝與朝臣政見不和,導致大明朝爆發了赫赫有名的國本之爭。
當時文官對於長幼非常敏感,數次拒絕了李輝襲爵的請求,這導致李輝深感侮辱,對明朝心懷怨念,與建州女真秘密交好。
而起兵造反的李倧卻堅定站在大明一方,即便丙子胡亂之後,被迫與黃台吉簽訂合約。成為清廷的藩屬國,他仍然心向大明。
單從朝鮮王位複雜的繼承上看,就會現大明的士大夫其實不管國家利益如何,意識形態才是最重要的。
徐梁本身卻是個堅定的實用主義者。
就像是美利堅的雄鷹可以支持兔子跟白樺林的大老哥掰掰手腕。
白樺林的老大哥也能給資源光頭強抗擊白條雞是一個道理。
狗屁的意識形態,利益才是至上法寶。
他對於李倧堅定的站在明朝這一邊兒是非常認同的,對於他迫於壓力,向皇太極委屈求全,也是理解的。
當初崇禎十七年,大明搖搖欲墜,在本國饑荒的情況下,朝鮮國依然送來了價值十萬兩的人參和貂皮。
尤其是李倧臨死前,已經考慮到朝鮮國選拔官員的時候,要加入考核漢語這一項,足見其真誠。
“給李倧一個好聽點的諡號吧。”徐梁道。
為大明的藩王。是有大明諡號的。同時朝鮮的文官也會上廟號和諡號,形同獨立王國。這種政體結構,倒是真的有些封建意味。
柳如是應道:“臣這就報鴻臚寺知道。”
徐梁點了點頭。
傳報鴻臚寺知道之後,鴻臚寺便要將部議提交內閣。
“臣等以為,朝鮮新王冊立之前,當遣使責問昭顯世子暴斃一案,並查訪其被流放的三個兒子。”李邦華代表內閣坐在文華殿上,就朝鮮問題提出建議。
徐梁簡單看了一下票擬,內容與李邦華所言一致,也基本明白了李邦華等閣臣的意思。
世人盛傳昭顯世子是被其父李倧毒殺的。
這個傳說不見於正史,更是朝鮮王室不為外人道的秘辛。當年昭顯世子與弟弟鳳林大君、麟坪大君同在沈陽做人質,甲申國變時他還隨順治入關,到過北京。後來被放歸朝鮮之後不到兩個月就傳出了暴斃的消息,所以才有了被毒殺的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