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亞洲“超人”——李嘉誠1(2 / 3)

還有一次,李嘉誠進入一家酒樓推銷鐵桶,被老板毫不客氣地拒絕了。李嘉誠沮喪地走出那家酒樓。

李嘉誠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離開酒樓不遠,他便重新思考對策。很快他便有了主意,便不再垂頭喪氣,又轉身重新回到酒樓。

再次見到老板後,不等對方開口,李嘉誠就搶先說:

“我這一次不是來推銷鐵桶的。我隻是想向您請教,在我進貴店推銷時,我的動作、言辭、態度等行為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請您指點迷津。我是個新手,又是晚輩,您比我有更豐富的經驗,在商界您已經是成功人士了。我懇求您的指點,好讓我改進。”李嘉誠這種虛心坦誠的態度令老板大為感動。老板立馬一改拒人千裏的冷冰冰態度,向李嘉誠提出了一些批評建議。雖然李嘉誠的本意並不在此,但一貫善於博采眾長的他確實得到了一番教益。

老板也喜歡上了這位謙虛誠實的少年,當即決定購買李嘉誠的鐵桶。

李嘉誠這一招可謂是一箭雙雕,既得到了成功人士的指導,又做成了生意。

2.著眼長遠,敢打敢拚才會贏

有人說,李嘉誠的主要經營招術是“低買高賣”。在一次接受美國《財富》雜誌采訪時,李嘉誠首次透露了他的3條經商訣竅: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要讓合作夥伴擁有足夠的回報空間。

李嘉誠習慣在市場處於低潮時做重大的投資。他解釋說,投資要看資產是否具備長遠盈利的能力,而不僅僅看價錢是否便宜。

一般做生意的人,總是斤斤計較眼前利益,而隻有商界大腕,才能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把目光投向未來。李嘉誠做生意就表現出這種大家風範。當亞洲的金融危機過去之後,李嘉誠領導下的和記黃埔奉行“繼續紮根香港,但同時也不排除在海外尋求投資機會”的經營策略,加快了向國際化發展的進程。

而在此期間,李嘉誠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並悄然著手在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非洲擴建自己的“通信產業王國”。

1989年,李嘉誠在英國和記電訊注資84億港元收購一家英國電訊服務公司,開始涉足於英國的電訊市場。然而此番出師不利,新購公司由於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曾受到海內外證券業的不斷批評。

1992年,和記黃埔在英國推出的CT2流動電話服務,名為RABBIT(兔子)。由於它隻能打出卻不能打入,跟這一時期的電訊服務技術比起來,要遜色得多,所以也沒能引起更多客戶的興趣。一年之後,“兔子”敗下陣來,宣布死亡。和記黃埔也身受重傷,為此留下了巨額負債。

但是不管經曆多大的困難,李嘉誠憑著他對未來趨勢的正確分析與把握,絕不輕言放棄。就在市場普遍對該項業務不看好的時候,他曾經親自出麵澄清了市場上有關公司的一切傳言,表示將繼續支持和記黃埔在英國的電訊事業。

本以為受到接連打擊後,李嘉誠會全身而退,但李嘉誠卻說,電訊業務是未來集團業務發展的重點,他已知道和記黃埔未來5年要做什麼。做生意的期限是五年、十年,而不是一年,兩年。

可見,著眼於未來,善於把握形勢是和記黃埔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誠的長遠目光和正確策略為長和(長實、和黃)指明了航向。

其後,李嘉誠又於1994年將電訊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橙”(Orange),推出GSM流動電話服務業務。起初也不被業界看好,惟恐是CT2的翻版,但後來漸漸被消費者所接受、喜愛,手提電話的銷售也不錯。

果然不出李嘉誠所料,僅僅隻用了幾年的時間,和記黃埔集團便從“橙”身上獲得了驚人的回報。這種前矚未來的能力,使得李嘉誠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李嘉誠在發展電訊業務上始終堅持不懈,與他往日在商戰中一見不利,即時撤退的作風,很不相同。難道這是因為他偏愛電訊業嗎?當然不是。無論他繼續進取還是退避三舍,都是從該項業務是否有前途考慮的。有利則進,無利則退。事實上,他從不偏愛任何一項業務,他說:“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

3.審時度勢,學會放棄

做事業必須放大眼光,努力賺來的錢還要加以妥善運用,繼續發展下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和貢獻。

在塑膠業界經曆了一番風風雨雨的李嘉誠,終於在商海中站穩了腳跟,並贏得“塑膠花大王”的美譽,賺得盤滿缽滿。

但是,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之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隻是社會快節奏的產物,隻能風行一時而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趨向於崇尚自然,塑膠花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卉。

處於全港塑膠業領先地位的李嘉誠,空閑之餘,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什麼時間會結束呢?

此外,越來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誠敲著警鍾——

香港塑膠廠已是遍地開花,塑膠花簡直都快泛濫成災了。據港府勞工處注冊登記的數據,塑膠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為1900家,1972年則猛增至3358家。該行業的從業人員,由1960年占全港製造業勞工總數的8.4%,上升到1972年的13.21%。而且該行業的廠家,有半數以上是塑膠花專業廠和兼營塑膠花的。

李嘉誠深知,塑膠花業之所以如此興旺,一方麵是由於這種產品本身所具備的某些優點,另一方麵是它迎合了人們追求時髦的心理。而且,後者也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

曾幾何時,富人窮人,全都以係塑膠褲帶為榮,可是後來,塑膠褲帶漸漸地再也無人問津了。最終,人們還是覺得真皮褲帶好。

塑膠花又何嚐不是這樣的呢?盡管塑膠花可以變幻無窮,可以以假亂真,但無論怎麼變最終還是塑膠花,絕對無法完全替代充滿自然氣息的植物花。

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又重新種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在國際塑膠花市場,發達國家的需求量日益減少,已形成了嚴重積壓的局麵。市場已開始漸漸地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傾斜了,而這些國家,也在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塑膠花。在香港,勞工工資逐年遞增,勞動力不再低廉。由於塑膠花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一定不會長遠。

正是在這一係列分析的基礎上,李嘉誠未雨綢繆,采取了應變行動。

他的未雨綢繆,不是增加投資,強化競爭能力,而是采取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讓其自興自衰。逐漸從塑膠花市場中淡出,慢慢放棄這個使他成名的產業。

他逐漸開始把全部精力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這也是他從商以來,在心中逐漸醞釀成形的宏偉抱負。

與塑膠花相比,後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更重要,也正是由於他後來實現了這一抱負,輿論界才給他加上了“超人”的桂冠。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商界奇才。

李嘉誠是第一個進入塑膠花領域的商人,賺了一大筆之後,他又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無論是前進還是後退,他都占盡了先機。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