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森林草原大觀(1)(2 / 3)

美國大平原是世界上最遼闊的四大平原之一,它東西寬640千米,南北長約2400千米,土地麵積約占美國本土麵積的1/5,這裏地勢西高東低,西起落基山山麓的海拔1800米等高線一帶,東到密西西比河穀地,大約沿著等高線為海拔300米的位置。這裏景致別致,仿佛一汪盛滿綠意的湖水在流淌,蕩漾無限,意蘊悠遠。這裏是美國著名的畜牧區、風景區,雖然在此定居的人並不多,但每年卻有眾多觀光者慕名而來,來感受這異國的絢麗美景和情調。因此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來讚頌這片飽含生機的沃土,正如一位旅美華人所描繪的那樣:“由來山色為詩魂,平陸應憐亦堪吟,灼灼物華競畿甸,盈盈穀粱溢倉廩,盡目無涯追落日,入室有思解疑雲,胸中自有丘壑在,生機勃發遍桃李”,這裏絕對是旅遊賞心之地的不二之選。

到過蒙古草原的人都會為蒙古草原的“遠看成山,近看成川”、“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威嚴磅礴氣勢所吸引和折服,然而美國大平原呈現給你的卻是另一番景致。平坦是這裏亙古不變的格律,近乎感覺不到坡度,每平方千米海拔隻相差2米,隻是在宏觀理論上有這種起伏的存在,當身臨其境來個親密接觸時,此時無論如何你也感受不到這裏的起伏,說是沃野千裏一點都不為過。

這裏沒有高山的阻隔,在這裏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廣闊還是廣闊,似乎太陽在這裏停留的時間也要比在同緯度的其他地區要長得多,太陽沒有高山可以屏蔽,隻好接受草原朝夕迎別的熱情。置身草原之上,你會發覺窮極大草原的邊界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臆想,存在卻又不真實,隻能模糊地看見遙遠的天際邊有一個藍色和綠色的過渡。如不是兩種顏色迥異得分明,你真的很難辨識何處為地,何處是天,隻能悻然地抱怨盤古開天辟地時清晰了世界卻為何混沌了這片天地。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平坦隻有數學裏才有,大自然怎麼也不會精確到如此地步,所以說美國大平原遵循著唯物的辯證,偶有微小的起伏。這種起伏不是很明顯,好比平靜的湖麵也會有水光的顫動,隻不過平靜是主流,顫動掩於平靜之下。美國大平原是平坦的,本區大部分表層由年輕的陸相沉積洪積物組成,在北部還被更新世的冰川物質不連續地覆蓋,還有黃土沉積物出現。

總體說來,地質情況比較簡單,地質運動表現不太強烈,但易受侵蝕的結晶岩塊、熔岩蓋所保持的古老侵蝕麵以及由鬆樹嶺斷層打破了平原的整體性,並有不同的侵蝕產生,讓平原在保持主流的同時又有這種小的“顫動”。

有人說是這裏的氣候和土壤滋養了這片草原,才讓它變得如此美麗。這裏的氣候屬於半幹旱的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雖然西太平洋吹拂的濕潤空氣被落基山脈無情地阻擋,但大草原會把冬季時冷風帶來的大雪當做春天的希望裝進自己的大口袋裏悉心珍藏(大平原兩端高,中間低的形狀類似口袋),待暖風吹來時,將其化為生命的甘露,滋養萬物。而密蘇裏河、普拉特河、堪薩斯河也猶如白色的絲帶纏繞在草原上,會同富含有機質的黑色土壤一起,孕育著這片繁榮富庶的土地,使這裏成為美國的“麵包籃”。

如果說草原隻有綠草還略顯單調缺少靈動的話,那麼或許成群的逐水草而生的畜群可以彌補這些缺憾,讓草原不再感到寂寞。這裏成群的牛馬享用著草原賜予的美味,走走停停,好不愜意;羊群像天上的雲朵點綴在草原上,它們時聚時疏猶如天上變換的雲朵,羊群似乎也很配合草原,試與天空的雲朵奪美爭豔。這就是繁榮的草原,美麗的“畜牧王國”。其實這裏早在工業革命時就是美國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加上交通的便捷,吸引了無數牧民到這裏定居生活、發展畜牧業,如今這裏成了世界的畜肉供給區。雖然過度的放牧曾給這裏帶來過傷痛,讓人們在沙塵暴肆虐的日子裏飽受煎熬,可最終人們還是幡然悔悟,認識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自然讓這片土地以草原的形式存在,本身就是對這片土地的眷顧,塑造並保留這裏的原始的美就是對自然最好的答謝。於是伴隨著人們的不懈努力,大草原又恢複了它昔日的繁榮。

大草原植物類型為草原型植被,它是由短草(也稱水牛草)組成,亦有散布的落葉樹,最常見的為棉木樹,沿著平原河穀分布,在石質的非農業土地上還有茂密的防護林,這些為抑製風暴而建設的防護林現在卻成了大草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所以當在草原遊覽略感疲憊之時,到森林裏小憩放鬆一下,未嚐不是一件趣事。

這裏到處充斥著濃鬱的西部牛仔風情,以及西部拓荒時期的狂野與豪邁。

在這裏你可以觀看馴馬表演,體驗在馬背上變換動作的樂趣;你還可以體驗一下傳統的牛仔服飾:頭戴墨西哥式寬沿高頂氈帽,穿著牛仔褲、皮上衣,以及束袖緊身多袋牛仔服,肩扛溫徹斯特來複槍,身纏子彈帶,足蹬一雙飾有刺馬釘的高筒皮套靴,頸圍一塊色彩鮮豔奪目的印花大方巾,騎著快馬風馳電掣地呼嘯而來,呼嘯而去,讓你重新體驗一下西部拓荒年代的激情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