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海岸島嶼大觀(2)(2 / 3)

在全球浩瀚無邊的大洋中,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島嶼集中在這裏呢?這與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緊密相關。首先,這裏處在向西移動的太平洋板塊和向北移動的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交接的地帶,幾大板塊相互碰撞擠壓,使這裏的地殼褶皺隆起,突出海麵,形成海島。其次,這一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容易形成火山島。再次,這裏的海水溫度高,有利於珊瑚蟲繁衍,而珊瑚蟲是造島的“能手”,能造出大量珊瑚島。最後,這裏有十分寬闊的大陸架,隨著海陸的滄桑變化,又可以形成麵積較大的大陸島。

馬來群島的農村和農業經濟占壓倒性優勢,農村居民絕大多數為定居耕種者,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經濟作物有橡膠、煙葉、糖等。島上森林資源豐富,可提供貴重木材、樹脂、藤條等。

馬來群島上還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錫等資源。石油主要產於蘇門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錫主要產於印尼的邦加島和勿裏洞島,其年產量占世界總量的10%。島上的水力資源豐富,但未充分開發。製造業不發達,輕工業主要是紡織、造紙、卷煙等。馬來群島處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三大板塊的交接處,地殼很不穩定,成為世界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

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餘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如同一條長長的走廊,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

火山的爆發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災難,但火山堆積物也形成了大量的自然奇觀,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它吸引著各學科的科學工作者前來考察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也吸引著大量的旅遊者前來觀光。馬來群島西與亞洲大陸之間有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北與台灣之間有巴士海峽,南與澳大利亞之間有托雷斯海峽。其中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道,處在兩者的咽喉位置,其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馬來西亞西部和泰國南部,總麵積65000平方千米,長800千米,其南口寬65千米,向北漸寬,到北口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臨近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而得名。

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利於航行。海峽底部平坦,多為泥沙質。南部水深很少超過37米,一般約27米,向西北逐漸變深達200米。海峽南口有許多小島。海流終年向西北流。由於幾條大河的注入,馬六甲海峽海水含鹽量低。馬六甲海峽是中國和印度之間最短的海上航線必經之路,也是亞、非、歐各國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

馬爾代夫群島

乘直升機翱翔於馬累南、北環礁上空,從空中俯瞰馬爾代夫群島,一望無際的海布,一個個如花環般的小島星羅棋布,猶如一塊塊翠玉,散落在蔚藍的大海中。從高空俯視小島,中間是綠色,而四周是白色,島嶼附近的海水則是深邃的、醉人的藍。印度洋猶如華貴的藍色天鵝絨地毯,點綴著一串串晶瑩的綠寶石。

馬爾代夫是由梵文Malodheep演化而來的,意思是“美麗的花環”。很多人用“天際抖落的翡翠”來形容馬爾代夫的地貌,也有人把它喻為“印度洋上最美麗的花環”。

馬爾代夫位於斯裏蘭卡西南650千米的海域裏,由北向南經過赤道縱列,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礁島群地帶,仿佛一條帥氣的蒙古腰帶。群島由1000多個島嶼組成,大多由海底火山爆發形成,有的中央凸起成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環狀的珊瑚礁圈。群島周圍是藍綠色清冽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和豪華的度假村酒店,被人稱為“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

馬爾代夫群島由露出水麵的大小不一的上千個珊瑚島組成,因此想要觀賞馬爾代夫的美景,最好的辦法是從空中鳥瞰群島。乘水上飛機或直升機前往,一路欣賞著群島的壯觀和浩瀚,美不勝收。馬爾代夫全國約有30萬人口、1000多個島嶼,其中隻有200多個島嶼有居民,許多是荒島,並無人居住。

來到這些島嶼的度假村,就不要怕精力用不完,島上天然的絕世美景總讓人流連忘返。在南、北馬累環礁,眾多國際著名度假酒店借大自然的陽光和沙灘營造了極具特色的休閑氛圍,但這些酒店缺少自然的妙趣,所以如果不怕麻煩,最好在當地租一間民居,體驗原汁原味的馬爾代夫群島生活。也可以租小船前往一些無人荒島尋幽探秘,去體驗自由寧靜的桃源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