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資源。高原地區冰川的冰儲量約1800立方千米,是巨大的固體水庫。高原上的冰川融水是大江大河湖泊的重要補給水源。我國西北幹旱區的河西走廊就是利用祁連山的冰川融水澆灌農田的。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又稱薩加索(葡語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個沒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緯20毅~35毅、西經35毅~70毅,覆蓋500~600萬平方千米的水域。
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經過這片海域時,船隊發現前方視野中出現大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他們驚喜地認為陸地近在咫尺了,可是當船隊駛近時,才發現“綠色”原來是水中茂密生長的馬尾藻。馬尾藻海圍繞著百慕大群島,與大陸毫無瓜葛,所以它名雖為“海”,但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隻能說是大西洋中一個特殊的水域。
馬尾藻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馬尾藻屬於褐藻門、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類,是唯一能在開闊水域上自主生長的藻類。這種植物並不生長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區,而是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攝取養分,並通過分裂成片、再繼續以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開來。
據調查,這一海域中共有八種馬尾藻,其中有兩種數量占絕對優勢。以馬尾藻為主,以及幾十種以海藻為宿主的水生生物又形成了獨特的馬尾藻生物群落。馬尾藻海的海水鹽度和溫度比較高,原因是遠離大陸而且多處於副熱帶高氣壓帶之下,少雨而蒸發強;水溫偏高則是因為暖海流的影響,著名的灣流經馬尾藻海北部向東推進,北赤道暖流則經馬尾藻海南部向西部流去;上述海流的運動又使得馬尾藻海水流緩慢地作順時針方向轉動。馬尾藻海以一股順時針方向轉動的暖流為界,該暖流亦稱灣流,起自佛羅裏達海峽。在其緊靠北美東海岸的流程中,建立起渦旋環流,這就是形成馬尾藻海區的一種環流。剩餘的灣流作為北大西洋暖流的組成部分,繼續橫越北大西洋,在其最終消失於北冰洋海流中之前,緊靠不列顛群島西側流過。
馬尾藻海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幾乎風平浪靜的條件與清澄的暖水相結合。
為馬尾藻植物維持了一種漂浮的生態環境,通過無數的小氣囊使馬尾藻浮在水麵。這種海藻提供了一個與潮間帶更相似的環境,而不像在大洋的中部,馬尾藻海供養了一係列動物,有些還是該區的特有種。
當馬尾藻海因其浮遊生態環境而聲名鵲起時,正是更為聞名的歐洲鰻魚的一次不尋常的旅遊的開始和結束。馬尾藻海是鰻魚的產卵區域,鰻魚的生命循環是如此令人驚奇,以致在20世紀早期以前無人能理解。
在正常情況下,成年鰻棲居在歐洲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它們可以在那裏逗留好幾年,覓食、生長、儲積脂肪。當雄鰻魚長至41厘米長、雌鰻魚長61厘米長以後,秋季產卵的強烈欲望就會來臨。它們的外表開始改變,顏色由黃變黑,眼睛也會增大。它們在夜間開始沿大小河流向下遊動。返回大海的欲望是如此強烈,以致萬一它們找不到一條由水塘直接通向大海的道路,它們將從水中掙紮出來,穿過潮濕的草地,尋找一條可將其帶到鹹水中去的河流。一旦到達大海,鰻魚大致沿著西南方向,在60米深處遊動,直至到達大陸架的邊緣,潛入427米左右深處。遊程約花80天,距離約5630千米。當其到達馬尾藻海時,它們潛入1220米左右的深處產卵,然後死亡。
卵孵化成纖小、透明、葉狀的動物,與其雙親很不相像,直至19世紀末,人們仍弄不明白兩者之間的連接關係。這些學名為葉鰻的幼魚從海底浮升至213米左右的深處,趕上灣流的水流,被向東運移。這一返程旅遊約花兩年半時間。當其接近歐洲海岸時,它們開始變得像成年鰻,盡管此時它們仍然是透明的。有些鰻魚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甚至繼續遊到裏海。另一些鰻魚遊經歐洲北岸,進入西歐的許多河口,更有甚者,遊過卡特加特海峽,進入波羅的海。隻有在其到達淡水幾個月後,它們才真正開始覓食,顏色也變成常見的不透明的黃色。幾年以後,強烈的欲望又導致這些動物,踏上其最後的、令人驚異的航程,在馬尾藻海的深處,產下第二代的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