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海洋冰川大觀(3)(1 / 3)

隨著大陸在原始地表上的出現,打破了原來地球上的平衡狀態。此時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噴出,足以引起太平洋原來地區的大規模陷落,首先導致了太平洋的產生。同時還導致原來太平洋的大陸向陷落中心傾斜,從而發生湧向太平洋中心的波浪運動,最終形成向洋弧形的構造係統。這樣就使得原始大陸大幅度解體,進一步引起那些未被陸殼覆蓋的原始地表的破裂。我們目前看到的岩漿物質沿破裂帶上升,則與大洋中脊及一係列轉換斷層的形成有關。

阿爾卑斯山脈冰川

南阿爾卑斯山脈沿新西蘭島西側形成一道高山屏障。最高點庫克山,海拔3764米,是新西蘭的最高峰。從峰頂向西通過海岸帶到太平洋隻有32千米,向東地勢緩慢下降,越過坎特伯雷平原到海岸的距離為129千米。從塔斯曼海刮來的西風富含水氣,濕潤氣流逆山而上,沿途普降大雪,補給冰川——最著名的三大冰川為:塔斯曼冰川、福克斯冰川和法蘭士約瑟夫冰川。山脈西坡的冰川短而陡峻,像冰凍的瀑布翻滾而下,直達濃密的亞熱帶常綠雨林。冰川與雨林並存真是曠世奇觀,兩種反差極大的氣候如此緊密相連的特色確實難得一見。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兩者都是各有自己的夥伴,而不相混雜。山脈東坡,冰川的特征就大不一樣。冰川上遊陡峭而崎嶇,形成冰裂隙網絡的格局,旅行十分困難。往下,冰川流向低海拔地區,塔斯曼冰川幾乎遠達中部平原。

福克斯和法蘭士約瑟夫冰川向西流,雖然近年來兩者都在退縮,但後者仍長達11千米。兩者都位於韋斯特蘭國家公園內,相距僅24千米。國家公園麵積為87.187公頃,包括高峰、雪場、冰川、森林、河流和湖泊。馬錫遜湖擁有倒映在平靜湖水中的三大主峰——庫克峰、塔斯曼峰和拉佩魯茲峰的著名景色。

能見到從庫克峰流淌下來的塔斯曼冰川被描繪成至高無上的榮耀,並成為令人難忘的美景。塔斯曼冰川形成一條27千米長的狹窄冰舌,在有些地方拓寬至3千米寬,總麵積為52平方千米。有些地方冰川厚達610米,是新西蘭最大的冰川。這也是一條十分活躍的冰川,流速每天達51~64厘米。盡管冰川的流速較高,但它仍在逐漸退縮;冰川僅高出海平麵762米,該地氣溫較高,融化和蒸發的速度大於其流速。

像許多其他大陸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西蘭也經曆了氣候變遷。除了整個地球氣候的自然變化外,在板塊構造或大陸漂移的影響下,陸地不斷地移動,並改變著緯度位置。5億多年前,新西蘭是古老的岡瓦納泛大陸的一部分。

新西蘭處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南極洲之間的東緣,當時大約位於北緯3度。在以後的2.5億年間,岡瓦納古陸向南漂移,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直抵南極附近,並經曆了廣泛的冰川作用。緊接著的1.2億多年,岡瓦納古陸持續移動,使新西蘭重又向北移動到暖溫帶或亞熱帶地區,冰蓋消失。大約就在此時,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成幾個我們今天熟知的大陸,但是新西蘭先向南漂移,仍然依附於南極大陸。

大約8000萬年前,塔斯曼海開始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擴張。大約在2000萬年後,擴張停止,先是澳大利亞,隨後是新西蘭,開始和南極大陸分離。當新西蘭北移時,南極大陸向南移動至目前的位置。在最後一次冰期時,新西蘭再次被冰川覆蓋,直到大約一萬年前,地球再次變暖。今天,新西蘭冰川不斷退縮,現代全球氣候變暖的長期影響也可能使其完全融化。

愛琴海

愛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南北長610千米,東西寬300千米。愛琴海的東北部經達達尼爾海峽與馬爾馬拉海相連。

關於愛琴海名稱的起源有各種解釋:源於古愛琴城;源於一位名叫愛琴的亞馬孫女王,她葬身於海中;源於忒修斯王子的父王愛琴斯,他誤以為忒修斯死了,心碎地跳海自盡。

愛琴海是克裏特島的米諾斯文明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明的發祥地,之後又出現了以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為代表的希臘文明。愛琴海後來又陸續成為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塞爾柱突厥帝國、奧托曼帝國的領海。愛琴海是民主的發源地,也是地中海東部各種文明進行接觸和交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