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於它處在副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於海水溫差的作用和與大西洋海水所含鹽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發生有規律的交換。含鹽分較低的大西洋海水,從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流入地中海,增補被蒸發去的水源,含鹽分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從直布羅陀海峽下層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環流,每秒鍾多達7000立方米。要是沒有大西洋源源不斷地供水,大約在300年後,地中海就會幹枯,變成一個巨大的鹹凹坑。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世界的最北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大片陸地將它團團包圍,是世界四大洋中的最小海洋,僅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1/4,稱得上是唯一可以步行通過的大洋,至少在冬季是這樣。冰蓋的平均厚度有3米,這樣就在北美洲和歐洲之間形成了一座堅固的海上“橋梁”。其英文名Arctic源於希臘文“北方的”,也有極寒冷的意思。我國過去有人稱它為“北冰海”。
眾所周知,北冰洋與南極大陸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一個是世界上最小的洋,一個是被巨厚冰層覆蓋的冰雪大陸,看上去似乎是毫不相幹。可是,當我們仔細審視北冰洋和南極大陸的地形特征時,將會發現一個饒有趣味的自然之謎——因為在它們之間竟然有著非常微妙的聯係。
令人驚異的是,北冰洋和南極洲有著非常相似的麵積和形態。北冰洋的麵積為131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則為1400萬平方千米,兩者相差無幾。如果將現今的北極點和南極點重疊在一起,並將南極洲旋轉75毅以後疊置於北極地區之上,人們就會看到,偌大的南極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狹長的南極半島的弧形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與格陵蘭海之間。更有趣的是,北冰洋的深度與南極洲的海拔高度之間也有一定的聯係。北冰洋有深達4000多米的南森海盆和歐亞海盆,南極洲恰好也有高達4000多米的山巒與之相對應;北冰洋的最深點在南森海盆的得特克海溝內,水深5449米,而南極洲的最高點位於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峰,海拔5140米。所有這一切都似乎表明了南極洲就像是從北冰洋裏挖出來的一般。
這也許並不是一般的偶然現象。在地球儀上,隻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看到類似的一個現象:地球儀上任何一個大陸與之相對的相反側(以地心為中心),幾乎全是海洋。做個簡單的實驗,把你的右手壓在地球儀的任何一個大陸上麵,然後將左手壓在與之相對的地球儀的相反側,你會發現你的左手壓住的地方全是海洋。我們看到南極大陸的背後是北冰洋,非洲大陸的背後是中太平洋,歐亞大陸的背後是南太平洋,北美洲大陸的背後是印度洋,南美洲大陸的背後是西太平洋,澳大利亞大陸的背後則是大西洋。
這些有趣的現象是巧合呢,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聯係?目前人們還搞不清楚。
有人提出了一種“地球四麵體”的假說,來解釋這種海洋和大陸的奇怪現象。
他們找了一個充滿氣體的軟皮球當做假想地球,然後將皮球中的空氣放掉,使皮球逐漸變扁。結果皮球的表麵在扁縮之後產生了凹陷,他們把這種凹陷稱為四麵體凹陷。這四麵體的4個麵就好比是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而4個麵的交點而成的4個頂點則好比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和南極、澳大利亞大陸。不過這種假說隻是從地球表麵現象的簡單推測而來,所以它們現在還是假說。
假說一般看來都很離奇,但正是在這離奇之中也許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幾年前有人提出了全球大陸的發源地在北冰洋。也就是說陸地是從大洋中溢出並蔓延到地球的其他位置的。這個“古怪”假說的主人是我國一位年輕的地質學者。
這位年輕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陸殼上的主要地質構造多呈弧形,而在典型的洋殼上則幾乎不存在弧形構造。他還發現陸殼上所有弧形構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分屬於兩大係統:一個是弧頂向南凸出的向南弧形構造係統,另一個是弧頂指向太平洋中心的向洋弧形構造係統。
地球表麵原來就沒有海洋和陸地,後來在一定條件下,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從現在的北冰洋這個“窗口”中源源不斷湧出來,按一定方式沿原始地表自北向南滾滾而去,並逐漸固結為最初的大陸地殼。據他推測,當時的大陸可能是連成一體的,而且麵積沒有現在這麼大;陸地麵積越小,它就更靠近北極地區,沿北極周圍呈星星狀分布,而且越靠近北極,越明顯地顯出倒三角形的形狀,分布在大洋水體上。這不正是地球內部物質由北極而出向南流動的痕跡嗎?唯一例外的南極洲則是已經到達終點的陸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