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末褶皺成山,經長期風化,於第三紀末再度隆起,並伴有廣泛的火山活動。山體範圍大,構造和地形複雜,南北差異明顯。黃石國家公園以北的北落基山,東部在長列褶皺和衝斷層構造基礎上,以西北-東南走向的條狀山脈和斷層穀地相互間隔為特征;西部在美國境內深受切割,山嶺和穀地間錯分布。黃石國家公園至懷俄明盆地的中落基山,寬度較大。西部褶皺與衝斷層構造發育,條狀山脈與穀地相間;東部以單一背斜隆起為主,山體斷續延伸,走向不一,其間隔以寬廣的向斜盆地。懷俄明盆地以南的南落基山,由兩組南北向的平行背斜褶皺山脈組成,出露前寒武紀結晶岩,山體高聳,有埃爾伯特山等48座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高峰,為整個山脈最雄偉的部分。第四紀時,落基山區經受了強烈的冰川作用,角峰、冰鬥、U形穀等冰川侵蝕地貌分布很廣,海拔較高的峰巒還有現代冰川,地處高緯的北落基山尤為明顯。
山區植被具有垂直分異的特點,垂直帶圖譜受製於高度、緯度和坡向。如森林帶的上界自南向北逐漸降低;下界濕潤的西坡則較低於幹旱的東坡。黃鬆、道格拉斯黃杉、帳篷鬆、落葉鬆、雲杉等針葉樹種分布較廣。
落基山是北美大陸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對極地太平洋氣團東侵和極地加拿大氣團或熱帶墨西哥灣氣團西行起屏障作用,導致大陸東、西降水的巨大差異,並對氣溫分布產生一定的影響。西以冬雨為主,除北緯40毅以北的沿海和迎風坡降水較多外,年降水量皆在500毫米以下,冬季氣溫則高於同緯度東部各地;東以夏雨為主,除北部高緯地區和緊靠山地的部分大平原地區降水較少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
除聖勞倫斯河外,北美幾乎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山脈以西的河流屬太平洋水係,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屬北冰洋水係和大西洋水係。
此山為北美東西交通的天然障礙,但也有少數山口可通鐵路和公路,現有9條鐵路穿越。
此處礦產資源豐富,為北美著名的金屬礦區,加拿大境內蘇裏文的鋅,美國境內比尤特和賓翰的銅、銀、鋅、鉛,科達倫的鉛、銀、鋅,科萊馬克斯的鉬等,都很著名。伐木業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北部較濕潤的山區。
畜牧業(牛、羊)主要分布在南落基山,山地為夏季牧場,盆地為冬季牧場。
耕作業隻限於土質較好、有灌溉條件的穀地或適宜旱作的地區。
山區景色奇特優美,隨著交通的發展,旅遊業迅速增長。有落基山、黃石、大蒂頓、冰川等國家公園以及火山、恐龍、大沙丘、甘尼森河布萊克峽穀等遊覽勝地。山區城鎮較小,大部分隨采礦業發展而興建,或為交通、遊覽中心。
富士山
位於日本東京西南部約90千米處,呈圓錐形的富士山像一把騰空的扇子倒掛在本州島,高聳入雲。距今約1萬年前,富士山是由於地殼運動而與本州島激烈碰撞擠壓隆起而形成的山脈,海拔3776米,山底周長125千米,橫跨山梨、靜岡兩縣,被譽為日本第一高峰。
天氣晴朗時,在山頂看日出、觀雲海,是來日本必不可少的遊覽項目。放眼遙望皚皚的白雪,使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座火山。而正是因為火山的噴發,人們今天才能有幸欣賞這天然的美景。由於火山的噴發,富士山的山麓處形成了無數山洞。富士山風穴內的洞壁上結滿了鍾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
仰望富士山頂,山坡上的火山灰宛如仙女的一襲長裙,斜斜地飄到半山腰。山頂是直徑約8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終年積雪,而在空中鳥瞰富士山,宛如一朵盛開的雪蓮花。
駕著汽車漸行漸上,富士山的秋意越來越濃,山的顏色越發清澈透明,儼然一幅水彩畫。鬆樹、雲杉,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徜徉在斑斕的樹海中,放眼望去,汽車仿佛一隻隻漂浮在海上的帆船。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遼闊的高原地帶,牛羊成群,綠草如茵。樹木掩映下的農莊,露出“介”字形的屋頂,依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江戶風格。
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音止瀑布和白係瀑布。音止瀑布似一根巨柱從高處衝擊而下,聲如雷鳴。白係瀑布落差26米,從岩壁上分成10餘條細流從空而降,形成一個寬130多米的雨簾,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富士山也稱得上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山上的植物多達200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