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平淡中養成快樂的習慣(1 / 2)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蘇東坡寫西湖,有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但他這首詩所讚美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人工雕琢、商鋪雲集、車水馬龍的景色,未必多麼感興趣。

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隻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此時展現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淡之關,某種程度上接近於古人所說的禪,而那些禪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實際上就是在追求這種淡之關的境界。

養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後天所培養的習慣,而成為與他人有所不同的個體。但是有的時候你必須審查自己所有的習慣是否有益,如果是好的習慣,請堅持下去,如果發現你的習慣是不好的,一定要勇敢改掉它。

人隻要心裏決定快樂,那麼大多數人都能如願以償。

快樂純粹是自發的,它的產生不是來源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可憐下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瑣事會使我們感到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思考使我們感到快樂,也就是:用大部分時間想著愉悅的感覺。對於煩惱、小挫折,我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映出暴躁、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我們可能“練習”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這種不快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我們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的結果。例如:司機沒有必要衝著我們按喇叭;我們講話時某位人士沒注意聽甚至插嘴打斷我們;認為某人應該幫助我們而事實竟沒有;甚至個人對於事情的解釋,結果也會傷了我們的自尊;我們要搭的公共汽車竟然遲遲未開;我們計劃要郊遊,結果卻下起雨來;我們急著趕搭飛機,結果交通阻塞。這樣我們的反應是生氣、懊悔、自憐,或換句話說———悶悶不樂。

你讓外在的事情任意支配著你的感覺與反應,就像是馴服的奴隸一般,當事情或環境發信號給你時,你就迅速地聽從命令。

學習快樂的習慣,你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成為奴隸,快樂的習慣可使一個人不受外在情況的支配。

遇到悲哀的情景與逆境,隻要我們在不幸事件之上不再加人自憐、懊悔與不順的情緒,我們即使不會感到完全快樂,通常也多少能感覺到些歡愉。

淡了,承受力也加強了,心胸也更開闊了;淡了,也就不固執、不鑽牛角尖了,也就會生活了,會嗬護自己了,知道怎樣平和自己的心態了。

淡了,得不到的、失去的,也就讓它隨風去吧,風還會刮來你沒想到的東西,人生有多少得失都在不經意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