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要患得患失(1 / 2)

自古以來,有的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個人會付出很多、失去很多,但得到的是百姓的信任和擁戴;有的人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圭臬,心胸狹窄,追逐名利,雖然個人會得到不少,然而失去的是百姓的支持和信賴。這也從一個側麵告訴我們:堅持正確的得失觀,既關乎事業,也關乎個人。

既有得失,便不可回避得失。重要的在於如何把握得失,取舍得失。毫無疑義,我們的得失觀正確與否,關鍵取決於其能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孔繁森兩次進藏,曆時十年,要說個人付出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誰都可以想見,然而,他得到的終究是藏區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要問孔繁森為何這樣做?還不就是因為他堅持黨性,堅守了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情懷嗎?

“得”與“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它們即可是事物某段的終結,又可是某段的起點。在一定的情況下,人的認知決定著它們在人心中的定位———起點或是終點。人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動能。它可使這兩個相對的事物之間發生相互轉變,因而正確地認識“得”與“失”,確立和健全正確的“得失觀”,對於人生尤其是年輕人具有積極的意義。

權衡得失,必有一個比較取舍的過程,莊子曾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莊子之言,也正好應了“兩害相交取其輕,兩利相交取其重”之理。隻是對領導幹部而言,在比較中要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和時代責任,要善於通過比較,比出差距,比出幹勁,比出操守。有句話說得好:“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就會越比越短;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長處相比,就會越比越長。工作中,把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就會有進步。生活中,把自己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就會很知足。”頗耐人尋味!

得失的辯證關係同時告訴我們,有時的得未必是真正的得,失也未必是真正的失;有時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乃此之謂也。每位領導幹部理應堅持黨的利益第一、國家利益至上、群眾利益在先的原則,永遠牢記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群眾的利益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從而正確把握得失、取舍得失。

能否堅持正確的得失觀,心態很重要。有良好的心態,才會獲得堅韌的心理支撐。泰戈爾說過:“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就失去群星了。”有的人,因貪汙受賄而鋃鐺入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態失衡。可不是?有的人見一些大款大腕們學曆不如自己,能力、水平不如自己,卻享受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般“呼風喚雨”的生活。於是,始心態失衡,而在頻頻伸手裏,跌入深淵、粉身碎骨,定是其必然的結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