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學會認錯和道歉(1 / 1)

古語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此乃智者之舉;不肯認錯,終將失去改過的機會,殊為可惜。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隻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並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可能後果不可收拾,往往矛盾愈積愈深,於人於己都非幸事;所以一個人的際遇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將相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能夠“相忍為國”,固然贏得後人尊敬;但廉頗勇於認錯,登門“負荊請罪”,同樣流芳千古。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能夠勇於認錯,才有機會重新做人。

西晉時代的周處,少時橫行鄉裏,成為父老口中的“三害”之一。後來發憤認錯改過,不但為地方除害,而且從軍報國,完全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悔過向善的典範。可見一個人唯有“勇於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佛教非常注重“認錯”的美德,所謂“不怕念頭起,隻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勇於認錯的人,大多容易進步;近年監獄刑事犯,改過遷善,重修學業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凡是覺得沒有力量認錯的人,死不認錯,隻在原地踏步,甚至更加十足墮落,殊為可歎!

“認錯”沒有大小之分,認錯要能坦誠,是否真心能改,就在於我們是否具有“勇氣”。曆代“下詔罪己”的帝王,反而更增賢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紐約市長任內,曾經當眾坦承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結果贏得更多人的尊敬;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有的人,往往死不認錯,最後成了最大的輸家而抱憾終身。認錯,實在是一門很高的人生哲學,值得世人深思。

我們都是很普通的人,所以如果犯了點錯,那也是很正常的事。生活中,誰也避免不了傷害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盡管大多數傷害是無意的,但學會道歉和學會接受道歉,應該成為很重要的習慣。

但是,“道歉”一詞在中國文化中的傾向,往往是與“錯”聯係在一起的。很多人認為做錯事必須道歉!但他們卻從來不這樣做,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自尊。更嚴重的是,道歉還常常被視作軟弱和失敗的表現,讓道歉者感到無地自容。

不願意主動道歉,有可能是受了傳統觀念的影響,也可能是對道歉的理解存在誤區,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習慣。

因此要大膽嚐試以表達道歉來承擔責任。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當道歉成為一種習慣,溝通無處不在。

街亭一戰,諸葛孔明損兵嚴重,隻有趙雲帶領本部兵馬安全歸寨,參見孔明首先道歉,請求責罰,得到孔明恩賞,受到下麵官員的敬重。

在真誠地向別人道歉之後,我們經常會收獲到同樣來自對方的歉意。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道歉語言中學會該如何處理人際衝突,學會表達尊重。

事實上,道歉不僅不會使人“丟麵子”,而且還能幫助提升人的自尊。既然犯錯在所難免,既然我們都不想與別人的關係搞僵,那麼我們就該學會認錯和道歉。

快 樂 小 站

道歉是對對方的真誠尊重。作為生而平等的人,理當相互尊重。強勢一方侵犯了弱勢一方,本就傷害了弱勢一方的尊嚴,如遲遲不道歉,就會繼續這種傷害,甚至愈演愈烈,而道歉則是一種補救,是恢複對對方的尊重。隻要雙方尊嚴達到了新的平衡,也就有了各自的心理平衡。

小方法25: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