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有一種智慧叫“忍讓”(1 / 1)

忍字,從心從刃,就是說刀在心上,也要忍耐。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忍,為了一點小事,就肝火衝天,血氣方剛,摩拳擦掌,動刀子動拳頭。殊不知,這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益處。

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忍”。在生活中,必須學會忍讓,遇事不急不躁,不煩亂,不氣悶,不發愁,不動肝火,不發怒。時常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從不愉快中尋找愉悅,從不愉快中去創造愉悅,讓自己的心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處在最佳的狀態———快快樂樂,開開心心。怎樣遇事忍?《古今醫統·雜著類》說:“先用一個忍字,後用一個忘字,將兩味和勻,用不語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繼之以忘,可無終身之憾也。”這劑和氣湯,開得很好,當要發怒的時候,先可以閉口不說話,使自己的情緒得緩,再利用機會做一番思考,這樣就讓怒氣迅速減少或消除,最後就讓怒氣全部忘記。“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事者必須忍,

漢代的韓信受胯下之辱,能忍,最終成為劉邦成就偉業的得力將帥,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薑子牙能忍,成為一代名相,為周朝的繁榮昌盛添光增彩,奠定了周朝幾百年的基業。杜牧在《遣興詩》說:“忍過事堪責。”司空圖說:“忍字敵災星。”《說苑叢談》說:“能忍者安,能忍者存。”《畜德錄》說:“‘耐’以製吾之忿。”能忍者能成就大業,不能忍者貽害無窮。楚霸王項羽不能忍,怒火燒鹹陽,終不能成就霸業。

三國時張飛不能忍,怒打小卒,招來殺身之禍,終沒有為關羽報仇。現實生活中,不能忍的,一怒之下,鑄成大錯,後悔莫及,抱恨終身的,比比皆是。俗話說:“免一句口,省一時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就是要忍。

在現實生活中要學會忍,學會自解脫,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你不要耿耿於懷,糾纏不清自己給自己找煩惱,把發生的事情當作過眼雲煙,莫讓憤怒折磨自己。說了這麼多,我的性格裏還是有一些魯莽之氣,從今天起,要勸自己學會忍讓。

忍讓是理智的表現,當雙方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特別是當個人的人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理智的人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製,耐心地講道理,進行說服和規勸,及時化解矛盾;即使對方仍然蠻不講理,我行我素,但也無須惡語相加,更不要輕易地采取過激行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非法手段對付不法行為,而是理智地忍讓並依靠法律程序解決問題,達到堅持原則,堅持真理。

忍讓是大度的表現,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此時此刻也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和風度,因此曆史上那些在關鍵時刻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讓、製怒,以柔克剛者向來為人們所稱道,戰國時期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西漢名將韓信的胯下之辱,一直被世人傳為佳話,真算得上“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這確實是一種長者風度、大將風度、而氣量狹小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忍讓也是一種美德,為人處世,隻能進不能退,隻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點虧,受不得半點氣的做法,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時候,為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個人作一點讓步,受一些損失,付出一點代價,也是非常必要的。

忍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的表現,中國有句古話叫“和為貴”,“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應該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而決不能強人所難,以鄰為壑,鉤心鬥角,否則會一損俱損,兩敗俱傷,不僅對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要吃虧,更何況金錢、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人生短暫,不必計較太多。

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可能光靠幾張嘴或是動刀動槍就能解決所有的人事之間的矛盾。因此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們應該學會一點———忍讓。孔子曾經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提倡構建和諧,但有人想過合詣社會缺的是什麼嗎?

忍讓。不隻是要忍讓,還要知道怎麼忍,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不能忍。某些人或事,總會有讓人不順心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無法改變的。好比一些產品製造出來,它就永遠如此。這時便需要忍讓。比如有些事是你非做不可,卻又不是本身願意的,或有些人頑固的和你爭他自己明顯的錯誤時。但在關係到自己尊嚴和人格時,是不能忍讓的。由此看來,不論是忍讓或不忍讓,都要有智慧的體現。

和諧社會需要忍讓,生活處事需要忍讓,與人交往需要忍讓,因此學會忍讓便可以讓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不隻是方便自己,也方便了別人。

快 樂 小 站

寬容和忍讓是人生的一種豁達,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沒有必要和別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別人爭強鬥逞,沒有必要……請記住:給別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

小方法18: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