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下學者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亦稱《呂覽》。成書於秦王政八年(前239),時當秦統一六國前夕。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計二十餘萬言。該書宗主道家,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兼采儒、墨、法、兵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麵內容的理論體係。作者意在綜合百家之學,總結曆史經驗,為行將出現的統一全國的專製中央政權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該書提出的“法天地”、“傳言必察”、“疑似必察”、“別宥”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具有惟物主義傾向。它還保存了許多舊說佚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價值。但書中宣揚了天人感應等迷信思想,又因出於眾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會貫通的地方。

司馬遷在《史記》裏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東漢高誘曾為其作注,認為該書“大出諸子之右”。《漢書·藝文誌》將該書列人雜家,此後不少儒家學者以其“雜”而不予重視。《呂氏春秋》注釋本有清人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許維通《呂氏春秋集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