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又稱《孫子》、《孫子兵書》、《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或《孫武兵書》。該書不僅在中國曆來為談兵者所稱道,從宋以來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而且早在唐初即傳入日本,近代以來更傳入歐美,以多種文字譯行,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古代典籍之一。

據《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記載,《孫子兵法》的作者為春秋末年的孫武。孫武,據說原是齊人,以兵法十三篇求用於吳王闔閭,被拜為將,曾破楚人郢,顯名諸侯。與伍子胥同為佐吳破楚的顯赫人物。

《孫子》從漢代起一直傳為孫武著,其成書年代被認為在春秋末年。但宋代以來,有不少人提出異議,認為該書的思想內容具有濃厚戰國色彩,作者是否為孫武十分可疑。最早提出此說的是北宋注釋《孫子》的名家梅堯臣。受梅說啟發,南宋葉適也推測《孫子》是“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所為,其言得用於吳者,其徒誇大之說也”。在梅、葉等人說法的影響下,後來又出現了不少懷疑之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孫臏所作說”。此說主要由近代以來的一些中國和日本學者《孫子兵法》各種譯本提出,他們認為,漢代人所說的孫武不見於先秦古書,疑點很多,可能由孫臏的傳說演化而來。懷疑《孫子》成書於春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還有20世紀30年代末齊思和所作的《孫子著作時代考》。該文從《孫子》書中所見的作戰方式、戰爭規模和時間、軍事製度以及其他名詞和著述體例幾方麵,將其成書時代確定在戰國時期。但同時,它又反駁“孫臏所作說”,指出漢代原有題名為孫武和孫臏的兩部兵法存在,不容混為一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學術界關於《孫子》的成書時代和作者也有過一些討論,流行的看法是,《孫子》由孫武草創、孫臏整理完成。對新、舊兩說持折衷態度,但學術界還有不同意見,較合理的看法是,《孫子》為“孫子學派”軍事思想和戰爭經驗的總結,其基本成書時間應在戰國時期。這可以從《孫子》的內容本身得到證實。

《孫子》全書共有十三篇。其中《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預計戰事勝負,製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是專恃武力強攻,而是采用各種手段迫使守敵投降。《形》、《勢》講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類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眾擊寡”,“避實而擊虛”。《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全書敘述簡潔,內容富於哲理性,對曆代行師用兵、講習武備影響至深,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未喪失其真理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