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位來訪者也是一位中學生的母親,一位滿麵愁容的母親。
從她艱難的訴說中知道,她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離異,本想專心養育孩子,倒也心靜。誰知幾個月過去了,孩子並不讓人省心。見孩子整天心事忡忡,學業也在退步,心裏真不知如何是好。
“沒有合適的人商量,知道您是心理谘詢專家,想請您給出出主意。”她強做笑顏地懇求說。
單親家庭的子女的教育,的確有其特殊。由於父母的離異,單親家庭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心理及學業鬧不好都會有產生負麵影響。例如,廣州市對分布在市區的800多戶單親家庭進行調查,發現子女有情感問題的(包括孤獨、煩躁、冷漠、自卑、逆反心理等)占74%,子女學習處於中、下水平的占77%,子女品行表現屬於中、差的占75%。
一位初中女生在日記中寫道:“自從父母離婚,雖然母親在物質生活等方麵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我仍常常感到一種自卑。孤獨和失落。我無法和別的同學一樣,得到父親那種強有力的鼓舞和支持,也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自豪地談論有關爸爸的事情。因此,我總是感到自己是那麼怯懦,是那麼沒有自信……”
看來,現在這位來訪的單身母親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
“孩子知道您離異的緣由嗎?”我問道。
“幾個月了,我一直沒跟孩子提過這事。”她說,“我看孩子心事挺重的,這個周末,我們娘倆做了一次長談。我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跟他爸爸過不到一起,不是媽媽不體諒他,是實在沒有辦法,希望他理解媽媽。經過談話,孩子心裏的壓力好像減輕了許多,他表示不怪媽媽,要爭氣當個像樣的男子漢。從離婚後,就這一天在家裏我有了笑容,孩子也有了笑容。”
我讚許道:“您能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誠懇耐心地解釋他的父母離異的原因,求得孩子的理解,這是明智的,必要的。因為孩子總要麵對這一事實,麵對他人可能的詢問。他心裏不知一點原委,隻能是困惑、自卑、壓抑。已經是中學生的孩子了,了解父母離異的情況,心中有數,既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又能保護其自信。你們母子的笑容告訴您,您做得對頭。”
也許因為受到讚許,這位母親的話也暢快了許多:“我跟孩子講,你爸爸怎樣怎樣壞了,怎樣怎樣沒出息,你不用想他,要爭氣,長大不做他那樣的人……”
“這您可就過頭了。”我攔住她的話說。
大人之間的許多是是非非,孩子還不一定全能弄明白。婚姻的死亡,也不一定就是給其中的某一方的人格判了死刑。就血緣關係說,親子關係是改變不了的。況且事情都在變化,即使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真的走過人生彎路,也有重走正路的可能。親情是割不斷的。大人之間的恩怨不必轉嫁給孩子。大人之間情斷了,也不妨父母雙方跟孩子親情依舊。所以,說明離異的緣由,不必製造孩子對父親或母親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