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的現實是在努力改進自己的管理,因此我們能發展成為大公司,而不是垮掉。華為公司會否垮掉,完全取決於自己,取決於我們的管理是否進步。
《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
背景分析
當任正非在1994年提出振聾發聵的十年狂想“10年之後,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分”時,沒有人相信竟然會有真正實現的那一天。
當年華為的產值在100億元左右,員工人數在8000人左右。雖然企業規模已經不小,但距離世界領先企業的規模還很遠,據說當時大家都友好地笑了起來。而這一天雖然姍姍來遲,但總算在以任正非為領袖的華為人執著的努力下,終成現實。小小的華為公司竟提出這樣狂妄的口號,也許大家會覺得可笑,但正因為有這種目標做導向,華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事實上,自成立以來,華為與國際行業巨頭間的距離正在逐漸縮小。這一年華為的研發經費是88億元,相當於IBM的1/60;這一年,華為的產值是IBM的1/65;華為的研發經費是朗訊的35%,產值是它的4%。差距雖然很大,但每年都在縮小。在任正非看來,若不樹立企業發展的目標並以此為導向,就無法使客戶建立起對華為的信賴,也無法使員工樹立遠大的奮鬥目標和發揚腳踏實地的精神。
據中華英才網的總裁張建國回憶,1990年,仍處於草創階段的華為僅僅20多人,但“任老板很能激發年輕人的激情,經常給我們講故事,講未來”,用理想與未來引領年輕人的熱忱與投入。回眸華為發展的20多年來所經曆的風風雨雨,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任正非對偉大理想與抱負的堅守,華為究竟會發展得怎樣。讓我們重溫任正非的鏗鏘語言吧!“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企業需要有全球性的戰略眼光才能發憤圖強,一個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榮昌盛,一個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業生態係統才能生生不息,一個員工需要具備四海為家的胸懷和本領才能收獲出類拔萃的職業生涯”。當任正非說出這句話時,許多將要奔赴海外戰場的勇士們激動得熱淚盈眶,激情滿懷。而理想的實現,是用愈挫愈勇的鬥誌、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來完成的。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海外戰場,華為人用了整整六年時間,才總算有所突破,並最終超過國內市場銷售額。
拓展透析
用願景來指導工作,是一門深邃的管理藝術,同時也是企業不斷發展的一種戰略方法。成功的企業願景就好比預言,具有喚起員工行動的力量。一般來講,願景的言語應該是平實的、易懂的,但又必須具有無法抗拒的力量,讓每一位員工在做出重要決定和行動時都會自問:“這符合我們的願景嗎?”與此同時,成功的企業願景必須致力於滿足客戶的深層次需要,從生存需要、信息需要直到發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同時,也必須根植於企業全體員工發自內心的共同願望。我們可以看一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的美好願景:
迪斯尼樂園——給人們帶來快樂;美國房屋抵押協會——使住房民主化;沃爾瑪公司——給普通人提供和富人一樣的購物機會;波音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商用飛機製造商,並把世界帶到噴氣式飛機的時代;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服務最好和最大的世界性金融機構。
企業對於未來的展望和美好願景的憧憬往往代表著企業努力追求和爭取的目標,遠大目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往往會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願景卻可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不變,從而有效地指引人們前行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麵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人們本能的反應是畏懼或者逃避,而清晰的企業願景可以消除團隊成員的畏懼和逃避心理,引領團隊前行的方向並將企業的未來提升到一個戰略高度上來。
(第三節)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
“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它是華為人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價值觀。
曆時八年的市場遊擊隊,鍛煉了多少的英豪。沒有他們含辛茹苦的艱難奮戰,沒有他們的“一把炒麵,一把雪”,沒有他們在雲南的大山裏、在西北的荒漠裏、在大興安嶺風雪裏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遠離家人在祖國各地,在歐洲、非洲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在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麵對花花世界而埋頭苦心鑽研,出汙泥而不染,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沒有他們“一線一線”地奮力推銷,沒有他們默默無聞地裝機與維護,哪有今天的大市場。